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7/10页)

从西安府启程开始,慈禧表面上是风光回京,但她自己也知道,自从八国联军事件之后,她的威信已经一落千丈,朝野上下都很明白,如果不是李鸿章签署了《辛丑条约》,她是回不了京城的。在这个时候,她任命老袁为“天下第一督”,名列疆臣之首。在慈禧的心目中,这个“第一”,首先是要带头处处维护她和朝廷的权威,袁世凯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而真正让慈禧对袁世凯刮目相看的还是他鼓捣出来的这些“西洋景”。

在通过《辛丑条约》换来可以回宫的基本保障之后,慈禧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另外一件大事——改革。但与其说此时的慈禧有多么关心改革,不如说她更关心如何在朝野特别是洋人中打造开明形象,这不仅关系到慈禧的权力安全,更可以说关系到她的生命安全。虽然签了条约可以回宫了,但难保不出现变数,这就是慈禧光从西安府到直隶就走了将近三个月的原因,她老人家是一直在走走停停观察局势,即便是被袁世凯迎候到了保定府之后,她又小住了三日,这不是一定要给老袁这个面子,真正的原因是那几天甘肃又发生了攻击传教士的教案,虽然八国联军已经退出了北京,但慈禧很是担心立即回宫洋人又要找她麻烦,在又观望了三日之后,这才安心地坐上老袁为她安排的火车。

老袁费尽心思弄出来这些“西洋景”,正是为了进一步塑造慈禧的开明形象,在官场上,老袁的这一招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移风易俗。风气向来是被当作政治信号的,这一点倒是中外都通用,具体做法就是让领导带头亲近一下新玩意儿,虽然这些所谓的新玩意儿很可能在民间早就不新鲜了。比如火车在大清就已经出现了好多年,而慈禧公开亲近它们,大家一想到领导竟然也跟我们一样了,“泯然众人矣”,就会十分喜闻乐见,乐于奔走相告,领导和朝廷的形象似乎立马也就扭转了。

这正是老袁把慈禧“安排”上火车的原因,体现了老袁同志敢于打破传统的魄力和准确把握局势的“大局观”,更何况他的“细节”也不差,新军不下跪而举枪、军乐队演奏《马赛曲》等等,形式上是新,效果上也丝毫不损慈禧的权威,反而能给人一种别样的威严感。到这里,慈禧算是彻底明白了:让她有能够回到皇宫的基本保障,这是李鸿章给的;而让她能够在回到皇宫之后继续驾驭群臣和这个国家,在洋人那里也说得过去,这是袁世凯给的!

有这样一位能够让领导放心和舒心的下属,慈禧不感激老袁,她感激谁啊?回到皇宫后不久,她就把袁世凯由署理直隶总督改为实授,正式转正!

老袁并没有因为领导离开直隶而中止他的“送温暖工程”,他也坐上了那趟火车,一路亲自护送慈禧回宫,总算是弥补了之前“未能追随、警跸”的遗憾。来到皇宫之后,老袁同志仔细检查了皇宫,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皇宫很破烂,很多地方都被八国联军损坏了,领导出了一趟长途差回来,连住都住不舒坦,怎么办?

有位名人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女人都喜欢不易长久保存的礼物,这意味着你还要再送,但只有一样礼物是例外的,那就是石头,石头的升级版是钻石,而石头的加工版就是宅子。老袁啊,你有本事送太后另一座皇宫吧!

老袁没这个本事,不过送不了皇宫,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办到的,那就是对皇宫进行装修。

这件事情落实的难度是装修用的银子。逃亡归来,朝廷是没银子的,内务府也没银子,直隶总督衙门更没银子的,但老袁很清楚,朝廷和官府都没银子,并不代表官员们没银子,银子就在他们的手里。

考虑良久,老袁决定还是先礼后兵,他把直隶的中高级官员都找出来开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告诉了他们有关慈禧的住房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总不能让太后住危房,希望各位能够奉献一点银子出来,支援一下国家搞建设,本督保证将来归还。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参加了上次的迎驾,当时他们哭得很伤心,现在——他们真哭了。

大人啊,我们也很穷啊,您也是知道的,近年家当货物的银钱啥都涨,就是朝廷的俸禄没见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