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5/10页)
这就是官僚集团的威力,也似乎是所有由朝廷发起的、至上而下的改革的宿命。李鸿章等这些改革带头人,他们在洋务运动中打造的那些改革“样板地区”,就在改革推进中被他们自己给抛弃了。当然,在慈禧这个现实的人的眼里,这些改革老臣和他们代表的利益集团不仅已经是改革的阻力,还是在大清掌控权势和财富最多的人。当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时,改革又会成为最大的利益蛋糕,慈禧自然不会选他们,从而去增加他们所代表的那些集团的利益和权势。事实上,仅仅在3年后(1904年),又借着这新一轮的改革之名,慈禧是要拿这三个曾经的改革“样板地区”开刀的,而首要的是夺去它们的人事权和税权。这个故事我们放到以后再说。
现在我们知道了,朝廷的改革并不亚于一场战役,对改革带头人的选拔不亚于战场主将的选拔,袁世凯恰恰是因为还不是“改革老人”,不是李鸿章北洋集团的人才脱颖而出,也恰恰因为不需要李鸿章什么“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的推荐才脱颖而出。他还只是个山东巡抚,他的势力成长到能够影响甚至与慈禧抗衡,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他才可用,这是慈禧选中他为李鸿章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至于能不能干,有没有改革的意愿和能力,那是第二位要考虑的。
当然,这个第二位条件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老袁这个人有强烈的改革意愿,戊戌变法时期领衔编练新军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此次政务处成立时,他因为级别问题暂时没被选入,但政务处成立后的第四天就上奏了有关改革的详细方案,从十个方面逐条提出改革建议,在全大清所有官员中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对新一轮改革的支持。而在老袁都已经上奏两个半月之后,政务处里的刘坤一和张之洞这才联名连上三道改革方案奏折,时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虽然名头更响,但从上奏的时间来看,这两位改革老臣似乎是拖到了拖不动的时候才拿出改革方案。袁世凯目前基本无害又有新一轮改革的热情,慈禧心里简直“满满都是爱”啊。
如此看来,李大人的面子实在是不算什么了,事实上为了提拔老袁,慈禧还破坏了朝廷的一个大规矩,甚至可以说祖制,它说起来很搞笑,这就是年龄。年龄问题对于朝廷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此时的老袁只有42岁,比周馥还小了20多岁,由他担任有“天下第一督”之称的直隶总督,也实在是太年轻了。以42岁就担此重任,这应该是大清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要知道就连当年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李鸿章大人也是熬到了47岁才爬上这个位子,而功劳比李鸿章还大的曾国藩同志更是熬到了57岁才成为直督,经常把“祖制”挂在嘴边的慈禧,那是用这个框框去框住别人的。
和荣禄一样,慈禧担心的其实也只是老袁的野心问题,担心将来还能不能制得住他,袁世凯的手上有一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新军,在军队里的势力不算小,但他毕竟1894年才回国,在大清官场不过混了六七年,政治基础还比较薄弱,军政两界有一处软肋,便可以掌控!
而慈禧远远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她的这个任命,袁世凯才从一个基本上的纯粹军人成功“跨界”,通过接下来在改革领域实实在在的作为和业绩,建立起他雄厚的政治资本,并最终成为他在几年后终结大清朝廷,也压制革命党领袖成为民国总统的资本!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属于袁世凯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袁世凯应该在改革领域大显身手,做出一番成绩,这也是大众所希望的。而对于老袁来说,他眼下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这些,回宫路上的慈禧一行人已经进入河南,马上就要进入直隶境内,老袁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对慈禧的接驾工作。
钻营和逢迎:袁世凯为改革打下“皇室靠山”
早在几个月前,当慈禧的车队从西安府启程时,老袁就派出了军队前去一路护驾。现在,慈禧的车队即将进入自己的地盘,老袁派专人去省界先行迎驾,而他自己率领直隶高级官员在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跪迎。
对直隶地区的高级官员来说,马上要见到太后了,这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谁都明白,只要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次,说不定就够得上他们在下面辛辛苦苦干一年,所以对于这次的接驾他们也是有精心准备的,发自内心地期盼和欢迎。早在几天前,他们的脸上就提前准备了幸福的笑容,准备一见到慈禧,就要给她一个乐开了花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