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睦仁的战略:从方向上打败俄国(第8/11页)

带着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维特出发了。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维特一行人制定了应对日方的政策:第一条,做一个配称世界上最大帝国的特使,不因这个强大帝国一时稍受挫折而沮丧和心急,丝毫不能表露出俄国有急于求和的想法;第二条,和谈是在美国进行的,要以民主、朴素而毫不势利的作风博得美国人民的同情,特别是对在美国的记者要主动并殷勤对待,让所有的记者都容易与俄方接近,使他们舒服(吃一堑长一智);第三条,犹太人在美国尤其是在纽约的势力很大,对他们要十分友好,不露出任何敌意(血的教训啊)。

1905年8月10日,在美国不起眼的港口城市朴茨茅斯,日俄和谈正式开始。日方的代表是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果然不出维特所料,他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把日方条件一口气说了好几条,维特这边的文书简直拿笔都写不赢。概括一下,小村寿太郎说的主要是这些:

第一,朝鲜半岛看来是“远东和平的最大祸源”,它就划归我们日本单独管理了;

第二,日俄都同时从满洲撤军,但你们之前取得的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以及附属特权都要转让给日本,同时东清铁路南满支线也要转让给日本;

第三,库页岛和附近的岛屿必须全部割让给日本,如果俄国不想割让,就必须按照甲午战后“还辽”的案例,允许你们以12亿日元“赎回”库页岛的北半部分(报当年的一箭之仇);

第四,你们同意把逃入中立国港口的俄国军舰引渡回日本,因为那是日军在战场上的成果(算得真细),同时还要允许日本的渔民以后可以到你们在远东的海域打鱼;

第五,最后,为了保障日俄两国将来长久和平,你们必须对在远东的驻军人数有限制,海参崴必须由军港改成商港。

别看小村寿太郎说得滔滔不绝,对于这些条件,日本也是有区分的,第一、二条是“绝对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必争的;第三、四条是“相对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力争的;第五条是“附属的条件”,那是用于讨价还价的。

看来日本最为看重的是他们要全部得到朝鲜,其次是部分得到满洲。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必争条件中,除铁路部分改成转让从长春到旅顺外,其余都得到俄方的承认,也就是说,俄国将继续拥有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小村寿太郎已经在“必争”项目中基本实现了目标,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要让俄国割地赔款问题。

维特把尼古拉二世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小村寿太郎:割地赔款是俄国民族感情难以承受的,俄国不割一寸地,也不赔一个戈比的款,否则俄国将毫不犹豫拿起武器重新战斗,我们虽然是来讲和,但绝没有到不惜一切代价求和的地步,俄国拒绝服从任何与其尊严不相符的条件!

“从你们的态度,似乎你们就成了战胜国了。”小村寿太郎说道。

“很遗憾,这里没有战胜国,也没有战败国。”还没等维特反驳,他的手下就站了起来。

双方眼看就要谈崩,罗斯福出面了,他劝告维特适当做出让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俄国真的可能需要把库页岛割让给日本,因为日军已经占领库页岛了,这个岛屿孤悬海外,波罗的海舰队既然已经灭亡,俄国缺乏远东海军,就没有收复该岛的希望。

维特觉得罗斯福说的也是实情,他立即给尼古拉二世发了封电报请示:“库页岛目前在日军手里,很难预料我们能很快把它给夺回来”,这是暗示尼古拉二世是不是可以在割地的问题上稍微做出妥协,反正俄国土地很多,反正将来再夺回库页岛也不是没有可能。

尼古拉二世在这封电报上做出批示:我已经说过不割一寸土地,不赔一个戈比的战费,在这点上我坚持到底。

这位老兄的脾气维特是清楚的,他知道怎么做了。下一轮会谈开始,维特直接说了一句话:我想告诉贵方,我们的条件就是这些条件了,不服就再打一次。

小村寿太郎当然也不能退让,谈判又陷入了僵局,又有谈崩了的危险,此时最急的倒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俄国人,而是罗斯福。

调停是有政治风险的,把交战国双方叫到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和谈,他们却最终没谈成,又回去再打了,这在世界战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对罗斯福本人以及美国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以后美国政府也不太好在世界上混。正是因为预见到了这种风险,所以罗斯福才没有把和谈的地点选在华盛顿和纽约,而是选在了毫不起眼的小城朴茨茅斯让日俄低调地谈,悄悄地谈,没想到这两方天天都是拍桌子,天天都是叫喊着还是别谈了,我们回去再打,罗斯福算是明白了,也许这两方根本就是谈不拢的,能坐下来开始谈,能谈成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他干的实在是一项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