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睦仁的战略:从方向上打败俄国(第10/11页)

而随着和谈的进行,美国的舆论又开始倒向俄国了,这是因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维特等人始终遵循他们“善待记者”的原则,谈判过程对媒体全程透明和公开,而日本代表团恰恰相反,现在他们变成了索要的一方,只能狮子大开口,提出苛刻的条件,自然要竭力防备和阻挠记者的采访报道,不让美国媒体和民间知道更多的真相。就这样,双方代表团就像是拿着剧本的演员,处处各怀目的又小心翼翼,让美国的舆论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的舆论和美国人都认为,就两国在战场上的表现,日本应该获得库页岛,但继续要求俄国支付赔款是不对的。

日本没有实力了,也不能再继续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接受现实,反正他们“必争”的目的已经达到。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签订,历时19个月的战争结束,日本直接参战兵力约30万,总伤亡数超过了24万(阵亡约8.9万人),伤亡率高达80%,几乎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战死。俄军直接参战兵力约为50万,阵亡人数只有日军一半(4.3万人),但被俘人数是日军的40倍(8万对2000),日军以“死海战术”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加上和谈成果,保障了“利益线”,实现了开战前的预期目的。

战争还给日本带来了一个“长期利益”,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不得不承认日本已成为强国俱乐部中的一员,日本已迈入“文明国家”的行列。1911年,西方国家在日本享有的关税协定权被彻底废除,从此结束了西方世界在日本的一切特权。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为这一目标走过了40多年的时间,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当时亚洲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一生俯首拜阳明”,乃木希典的最后提醒

罗斯福为调停日俄战争做出了贡献,当时的舆论对他的评价是,“他让100万人放下了手中的枪,为此他将获得一座纪念碑”。1906年,罗斯福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人,而《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也最终使得日俄两国在满洲保持了一种“均势”,完全符合美国一直推崇的“与其让一个国家的大兵留在那里并封闭那个市场,不如让各国的银行家和贸易商人进去互惠互利”的“门户开放”政策,爱好和平的罗斯福更爱美国国家利益。

根据条约,日本获得了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大部分以及旅顺、大连湾的“租界”权,青泥洼自然不能再按俄国人的说法叫“达里尼特别市”,日方根据中文“大连湾”的名称,正式将青泥洼改名为大连市。

条约签订后,尼古拉二世在俄国国内加快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承认人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信仰等自由。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的速度远远追不上革命的速度。1917年,以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主要力量的“十月革命”成功,沙皇政府被推翻,尼古拉二世走投无路,当年拒绝割让俄国一寸土地的他以及包括医生、厨师和仆人在内的全家11人惨遭革命者灭门,留下了欧洲皇室历史上最血腥的灭门惨剧。

条约签署了,虽然部分日本民众对这个结果也并不满意,甚至发生了反对条约的骚乱事件,但战争基本按照明治政府的意愿结束了,日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一场盛大的庆功会在睦仁的要求和主持下召开,他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为这次战争做一个总结,也为此时的日本做一个总结。

这场战争最后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呢?他们确实曾经耀武扬威,但也到油尽灯枯之境,儿玉源太郎气色大不如前(1906年死于脑出血),秋山真之疯疯癫癫,神神道道,成天待在寺庙里面叫嚷着要出家。他幼年时没有当成和尚,现在倒真有可能要去当和尚了,或许他是没有战术可以研究了,只好去研究神佛,不能再向东乡长官倾诉了,只好去向佛祖倾诉。日俄战争,要去了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还有一个人和死无异,那就是——乃木希典。

他总忘不了那些阵亡在203高地的第三军年轻士兵,那一张张充满稚气和憧憬的脸,他们是带着策马扬鞭的梦想来到前线,不是要死在本国军队的无差别炮火覆盖中,他们是他的士兵,却在事实上被他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