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血统是原罪,不需要别的理由(第6/8页)
案发后,太平公主曾经当面向母后求情,希望能够留下薛绍的性命。
太平公主乞求母亲能够不杀薛绍,她说:“我们刚刚结婚七年,感情这么好,最小的一个孩子才满月,您怎么能够忍心把他杀死呢?再说您说他谋反,证据在哪儿啊?您仅仅怀疑他,就能把他杀死吗?”
在江山稳定和女儿的感情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前者,最终还是把薛绍以谋反罪论处。
为了照顾太平公主的颜面,武则天并没有将薛绍直接斩首,而是将其打了一百大棒,扔进监狱里活活饿死。
这一年,太平公主刚刚二十五岁,一个女人在最好的年华里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夫君。
父亲因叛乱罪被诛杀时,通常他的儿子不是被杀,就是被处以流放之刑。可薛绍的三个儿子崇简、崇敏、崇行在母亲太平公主的极力庇护之下,得以保全。
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本来就和越王李贞共谋,自知事到如今已无法逃避,在战战兢兢的等待之中,最后被流放黔州。
在押送重犯的槛车里,从青州到黔州的漫漫路途中,忧闷的心情,加上难以下咽的食物,刺骨的寒冷,槛车剧烈的震动,押送士兵的苛刻言辞,使得霍王李元轨大病一场。
在没有药物和得不到任何休息调养的情况下,他的病情日渐恶化,终于死在半途。
李元轨的长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绪被处以斩刑,尸体曝晒示众。
即使如此大规模扫荡,但在李氏皇族及朝臣中,对太后武则天持有反感或叛意的种种行动,今后仍会继续进行。
慎重多谋的武则天,并没有对与越王李贞的叛乱无直接牵连的人下手。她准备耐心地等待机会,另一件重要的大事迫在眉睫。
3
在这场大清洗中,幸存的亲王级人物只有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由此可见此二人能够躲过此劫,生存的本事也算修炼得炉火纯青。可是他们忘了,只要你还在世一天,危险就会如影随形。血统是他们的原罪,不需要别的理由。
垂拱五年(公元689年)四月,高祖第十六子故道王李元庆之子李湮、太宗第七子故蒋王李恽(在高宗年间被属下诬告谋反,吓得主动自杀的那位)之子李炜等十二位皇族,都因叛逆罪被诛杀抄家,开除宗籍。
打着越王叛乱的旗号,武则天马不停蹄地绞杀李唐皇室,没有错杀,只有不杀。这一年七月,漏网之鱼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束手就擒。舒王李元名因儿子与越王合谋,杀!纪王李慎知情不报,抓!
纪王李慎是一个小心谨慎、本分保守的老实人。他的姐姐临川公主是武则天的闺中密友,去世的时候,武则天还亲自到场,撰文寄托哀思。估计他可能心存幻想,认为武则天会看在姐姐的面子上放过自己。不过所有的幻想都只是幻想,现实始终如刀。
他的六个儿子,长子受来俊臣诬告早死,其余五子都在这次事件中被杀。
李慎自越王李贞谋反之后就被抓起来审讯,审来审去也搞不出个所以然,折腾了大半年,最后还是被架上断头台。眼看就要刀落人头掉,武则天的免死特赦令从天而降。特赦令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哀莫大于心死。纪王李慎稀里糊涂地被从断头台上架了回来,还没等他喘口气,便传来了几个儿子被杀的消息。
他明白了,武则天这是在折磨他,让他生不如死。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经历了死里逃生的狂喜之后,又陷入了痛失至亲的狂悲之中。
李慎虽然不用拿脑袋抵账,可还要继续受罪。于是直接被塞进囚车,披枷带锁流放巴州。巴州,又是巴州,昔日太子李贤的死难之所。李慎没有再给武则天折腾自己的机会,走到半途就死了。
死,对他来说意味着解脱,死了干净,一死百了。就算能撑到流放地,他的生命之光也是黯淡将熄的烛火。
李慎有个女儿是东光县主李楚媛,从小就孝顺父母,懂礼貌,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后来她嫁给司议郎裴仲将,夫妻俩相敬如宾。据说婆婆有病,所用药物食品李楚媛都要亲口先尝,然后再喂婆婆;和妯娌们从不论长短争高下,关系非常融洽。
当时的皇族女子都把骄横奢侈、相互攀比作为一种时尚,李楚媛在其中就显得格外另类,由此可见其家风之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