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血统是原罪,不需要别的理由(第5/8页)

离越王父子败亡不到一个月,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通谋案便尘埃落定。周兴这个杀人机器,他创意十足的杀人方法让李唐皇室的这些人也难逃其魔掌。以杀韩、鲁两王为起点,武则天开始清洗李唐皇室及亲附于他们的士族。

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其权势虽与女皇已经没有任何分别,但毕竟没有黄袍加身。不过随着权势欲望的增长,这一天迟早要到来。

虽然如此,想要真正登上皇帝宝座,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反对她的人,前有李敬业、后有越王李贞等人,而以李唐皇室为成员的反对派仍有不容小觑的实力。

武则天既然已用强有力的铁腕打败了那么多的政敌,还何惧之有呢?

武则天想要乘着平叛胜利的东风,向着既定的目标一路挺进。正因如此,当武承嗣建议“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的时候,武则天没有反对。

怎样才能做到尽诛皇室诸王及高级官僚中的反对派呢?对于那些公开的反叛者,可以出兵征讨;但对于那些分布于朝廷内外、全国各地的潜藏的政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利用酷吏的非常规手段,掘地三尺。

虽然唐初以来实行的法律主要是维护李唐皇室和旧臣利益的工具,但是当这个工具一旦成为武则天的法器,她就可以用它来维护自身及支持者的利益。

当李唐宗室和旧臣危害到她的利益时,武则天毫不犹豫地将法律变成了镇压对方的工具。

在剩余的李氏皇族之中,武则天的第一目标是申州刺史东莞郡公李融,他是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故虢王李凤的第五子。

李融自幼就以武艺闻名,当黄国公李撰与越王李贞共谋举事之际,李融受他们的邀请,订下起事时支援的盟约。

虽然越王李贞举兵,派密使来游说,希望他能遵照盟约给予支援,可是李融佯装病重,没有前去帮忙。

越王李贞死后,司刑寺(大理寺)审理宗室诸王造反一案时,李融坚持说没有答应越王李贞的要求。

由于他坚定的态度最初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被任命为右赞善大夫,正五品。

李融正在暗自庆幸,自己躲过了这场清洗大劫难。不料却有人事后告密,揭穿他以前和越王李贞订盟约之事,李融被投入大牢。

本来,知道造反而不报者,视为与造反者同罪,加上他事先又和造反者订有盟约,自是死罪难逃,被处以斩刑。

武则天锁定的第二目标是济州刺史河东县侯薛顗及其弟薛绪、薛绍。

薛顗的母亲是太宗皇帝第十六女故城阳公主。而薛绍是武则天的宠女太平公主的丈夫。

作为驸马的薛绍没有理由参与这场叛乱。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李唐的公主?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史料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一是《新唐书?公主传》,说:“琅邪王冲起兵,顗与弟绍以所部庸、调作兵募士,且应之。冲败,杀都吏以灭口。事泄,下狱俱死。”

按照这种说法,薛绍兄弟确实已经出钱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可惜李贞父子太窝囊,还没等他们响应就失败了。薛家兄弟为了掩盖罪行,又杀了手下的具体执行人员灭口,但最终事情暴露,所以被武则天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但是,《旧唐书?外戚传》中却说:“绍,垂拱中被诬告与诸王连谋伏诛。”也就是说,薛绍本来没有谋反,说他谋反是一种诬陷。对于不同的记载,哪一种才接近于事实呢? 

真实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了谋反,而薛绍并不知情。

薛绍的哥哥对武则天心有忌恨。因为当年薛绍的两个嫂子因不是名门大族出身,差点被武则天强行休掉。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女儿与小门小户的人当妯娌,是辱没太平公主金枝玉叶的身份。

当初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事就曾经让薛府上下忧虑重重,如今,太平公主为薛家又生下三男一女,她的尊贵身份更是让薛家不敢稍有怠慢。

尤其让薛家人感到羞辱的是,武则天要薛家兄弟向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持以侄儿之礼,这种屈辱感更令人难以接受。

正因如此,李唐宗室联合造反,薛顗几兄弟群情振奋地准备响应,这也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