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血统是原罪,不需要别的理由(第4/8页)
狄仁杰并没有让步,而是冷静地看着对方依仗身居高位而表现出的蛮横态度,反驳道:在黄河以南叛乱的只不过是一个越王贞罢了,现在这些将士到处胡作非为,可谓是“今一贞(越王)死而万贞生”。狄仁杰对此的解释是,要士卒对百姓滥施暴行,为贪功而滥杀投降者,这样只会激起更大的暴行。这么做等于是出现了一万个越王贞在扰乱国家安宁。
狄仁杰越说越激愤:“明公对此视而不见,如果我这里有尚方宝剑,就会砍下明公的首级,然后自刎。只要能够制止豫州城内的暴行,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在狄仁杰义正词严的指责之下,张光辅本来就无言以对,再加上对方杀气腾腾的语气,激起了张光辅心底的愤怒。一个小小的地方刺史居然敢向当朝宰相叫板?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回京后,宰相张光辅在武则天面前狠狠地告了狄仁杰一状。
为避免再起风波,狄仁杰被左迁为复州刺史。此地距离神都洛阳有千里之遥。在今后的十几年里,狄仁杰将用他的仁心侠骨,化解严酷时代的一块块坚冰。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神都洛阳南郊外的洛水河畔,人头攒动,彩旗飘展,一场规模盛大的“受图拜洛”仪式即将举行。
几乎在拜洛大典举行的同时,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也在迅速推进之中。武则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圈可点,既听取了建议,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更重要的是借掀起的疯狂杀戮,起到立威的作用。
越王李贞打着捍卫李唐皇室尊严的旗号,发动了这场前后时间不足一个月的所谓抗争。李贞父子走了,可很多人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尤其那个唱高调比唱歌还好听的常乐公主。
博豫事件之后,武则天勒令韩、鲁两王来到京师,武则天将他们交给监察御史苏珦。其实早在四年前,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之际,就想杀掉韩、鲁诸王。那时候条件还不够成熟,而现在,她不需要再顾忌什么。
武则天在漫天血雨之中,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
如何将李唐皇室作为釜中之物一锅煮成为武则天权力之路上的新课题。她要在称帝之前摆平一切。如果等到她称帝之后再大开杀戒,效果和当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到那时她会戴上一顶窃国僭主的大帽子,就算登顶权力巅峰也换不来民心。
现在的她是皇太后,是自己的皇帝儿子哭着喊着让她代为临朝的当国之人。反对她就是与整个帝国为敌,人人得而诛之。
为了表明自己并不是存心冤死李唐皇室这帮人,武则天没有动用那些说话就能杀人的酷吏,因为她知道这帮人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武则天派监察御史苏珦来审理此案,结果苏珦的办案能力让她大失所望。
苏珦折腾了很长时间,始终无法定案。苏珦不是办案能力差,而是他与韩、鲁二王有着难以言说的合作关系,他也是士族地主人物。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折腾半天为何不能结案?是不是庇护逆贼?苏珦不解释,不辩论,一句话也不说。
武则天看着眼前的苏珦,想骂又不忍开口,说一个书呆子谋反实在是太过牵强,最后只好一声叹息:“爱卿乃大雅之士,朕当别有驱使,此案就不劳烦爱卿了。”
武则天没有找苏珦的麻烦,怪只怪自己用错了人,只好将其打发去了河西做监军。
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悟出一个真谛:一个君主要做到人尽其才。会绣花的,你不能让他去抡大锤,弹棉花的你不能让他去弹钢琴,不然浪费人才不说,耽误大事就后果严重了。
武则天把主审李唐皇室的任务交给了周兴,事实证明,武则天这次没有看错人,周兴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主子的信任。以周兴取代苏珦,是武则天政策转向的明确信号。她在推动恐怖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在士族成员中找不到忠心于她的人物,只好起用庶族。
自周兴被起用之后,来俊臣、侯思止、万国俊等大群出身低微的人被提拔,成为酷吏,同时成为重要的司法官。
这个外表慈善如老妇、心如蛇蝎的周兴有个牛头阿婆的称号,他绝非浪得虚名。苏珦埋头折腾半天都没结果的李唐宗室谋反案,到了周兴手里不过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