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6/18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吴三桂失败还是失败在脸皮不够厚上面。

丧钟为谁而鸣

吴三桂从来就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很早就就看出反清复明这面旗帜的号召力。

宴请将士之后,吴三桂让将士们在校场集合,用一种煽动性的口吻对大家说:“朝廷一再催促我们,我们马上就要迁移了。最近,朝廷的使臣轮番催促,让大家赶快动身。如果我们不马上迁移的话,说不明大家会遭到使臣的侮辱。”

一些士兵大喊:“走就走吧,朝廷何必苦苦相逼呢?”

吴三桂煽动说:“朝廷的命令,确实不可拖延,但想想大家已经在云南安家,这种荣华富贵谁都不愿放弃。大家想想,你们的富贵究竟从何而来?”

大家都说:“都是靠殿下才有这样的洪福。”

吴三桂摇头说:“不是。”

大家说:“是依靠皇上才有今天的福气。”

吴三桂神秘地说:“确实是依靠皇上,但不是依靠现在这个皇上,而是依靠先朝的皇上。没有大明,就没有我吴三桂今天。后来闯贼作乱,偌大明朝居然没有勤王之师。为了保卫京城,为崇祯皇帝报仇,我不得已向清兵借兵。最后,混到今天这个局面,全是靠大明朝的余荫啊!永历的坟墓还在云南,我们要离开,怎么说也得去故国君主的坟前道个别吧?”

到了约定时间来到永历坟前,吴三桂的表现却让大家很意外,他突然指着自己头上的帽子问:“我们先朝有这样的帽子吗?我们先朝有这样的衣服吗?”

吴三桂这么一说,勾起了广大官兵的故国之思。吴三桂还宣布老臣必须穿戴先朝的衣帽祭奠国君,为了将祭奠永历的仪式搞得风风光光,吴三桂下令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祭奠永历,由使臣带头出发。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死在吴三桂的手中。现在,吴三桂在永历的墓前,想起自己为清军剿杀南明,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清廷的使者肆无忌惮地侮辱自己,如果真交出权力,还不任由清廷宰割。想到这里,吴三桂越加气愤、悲痛,竟放声大哭。在旁人眼里,吴三桂似乎是为了永历、为了大明而哭。

吴三桂一哭,全军将士跟着哭泣,在哭泣的过程中释放对清廷的不满。

第二天,吴三桂在校场举行阅兵典礼。阅兵典礼上,吴三桂看军容整肃,不由得捋须微笑。接着,吴三桂上马亲自表演了一番,他坐在骏马上飞射三箭,箭箭中的,发出铿锵的噔噔声。士兵们一片喝彩声,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又在马上来回耍着长枪、大刀,端的是虎虎生风,豪气不减当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战斗的号角在中原大地上吹响。

这一天,西风惨烈,云南境内阴云密布,连路上的行人都能嗅到杀气。只听一阵马蹄声过去,原来是吴三桂的女婿吴国柱率领先锋部队包围了巡抚官署。巡抚朱国治被捉住,自从来到云南后,朱国治一直趾高气扬,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朱国治的下场非常惨,吴国柱将朱国治碎剐于市,然后割下头颅见吴三桂。

吴三桂假装大惊,捶胸顿足:“国柱,你们这是在害我啊,我全家被灭无所谓,那些跟我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只怕也有灭族之罪啊……”

部将们一听,纷纷喊道:“干脆反了……”

吴三桂听了,心里窃喜。

吴三桂在谋反之前,云南府同知刘昆就得到秘密消息,了解吴三桂在铸造“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印玺的事情。刘昆还把这个秘密告诉朱国治,并建议朱国治千万不要把吴三桂惹毛了,让他尽量给吴三桂放宽期限,别逼他,与此同时,密奏朝廷派出重兵扼死吴三桂的出路。只可惜这样一份重要的情报并没有引起朱国治的重视,最终朱国治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还让大清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处死朱国治后,吴三桂又快马加鞭派人将钦差大臣折尔肯和萨达礼软禁,与此同时,在交水一带,吴三桂的人马立即俘虏正在筹备撤藩事宜的高显辰。

消息封锁之后,吴三桂让官兵蓄发,脱掉清服,换上明服,旗帜一律用白色,帽子一律是白色,以此悼念亡明。吴三桂自称为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设前后左右四大金吾将军,并秘密派人联络各地的反清力量。随后,吴三桂发布了讨伐清朝的檄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文采的檄文,我们不妨摘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