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5/18页)
部将的这些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很有道理的。
吴三桂作出思考状,认真地分析了形势。吴三桂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武功都是不可一世的,换句话说,有造反的实力。再加上云南的地形,东连贵州,北控川蜀之地,自己经营这么多年,资金雄厚,兵甲坚利。
再看看自己的军队,自己的亲军是老牌劲旅关宁铁骑,战斗力非常强,其他的士兵大多是从孙可望、李定国那里投顺过来的,这些人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一心追随自己。吴家军的战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加上平时吴三桂很以自己的治军为自豪,“治军整严,号令肃然,屯守攻战之宜,无不毕具”。
部将们纷纷催促,大王,你还等什么,反啊!
吴三桂捻着胡须说:“本王的党羽门徒遍布全国各地,云南十镇的大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都是本王的心腹。本王若举兵,这些人个个会马前鞍后。”
部将们齐声说:“不错,反观清廷,出生入死的开国老将们纷纷谢幕,康熙小儿,乳臭未干,岂是大王的对手。只可惜,世子和世孙还在他们手上。”
吴三桂自信地说:“本王势力在这儿,何况应熊又娶了公主,料想康熙小儿不会杀掉应熊,最多用应熊来要挟我们。”
部将:“大王所言极是……”
吴三桂:“反!”
吴三桂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造反专家,但这次总觉得有点悬,便去求教谋士方光琛。方光琛也是一个牛哄哄的人,自比管仲、诸葛亮,这个人最擅长的是摆高人的架子,作秀功夫高明。方光琛的父亲以前是吴三桂的上司,两人是世交,与其说方光琛是吴三桂的幕僚,不如说是吴三桂的知交。
吴三桂第一天上门见方光琛,向他透露了自己谋反的心意,方光琛没有说话。吴三桂第二次上门明确表示自己要谋反,方还是没说话。第三天,天色未明,吴三桂就登门造访,这时方光琛还睡在床上,吴三桂在他的床前焦急地询问谋反之事。方光琛觉得吴三桂反意已决,就坐了起来,给吴三桂分析形势。吴三桂立刻拜方光琛为军师。
随后,吴三桂派兵扼守云南关口,来往的行人,只许进,不许出。表面上,吴三桂听从组织安排,暗地里一再拖延时间。造反,能不能凝聚人心最关键,作为造反专家吴三桂对此比谁都清楚。
为了确定部下是不是跟自己一条心,吴三桂积极挑起战士们的同仇敌忾之心。这些天,他忙着在各营里跟大家喝酒,每次酒过三巡,吴三桂总会慢慢地站起来,满目沧桑地扫视大家,然后长叹一声,悲凉地说:“老夫和诸君共事三十多年,今日天下太平了,我们反而没了用武之地。现在皇上坚持让我们迁到关外,以后就不会有这种喝酒的好机会了,来,大家多干几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见面。”
说完之后,吴三桂一饮而尽,饮完之后,老泪纵横。在座的官兵们常年跟随吴三桂,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他们的利益和吴三桂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吴三桂这么一说,群情激愤,纷纷起立,向吴三桂效忠:“我等愿听大王调遣,大王何日举兵?”
在整个造反过程中,造反的理由是非常关键的。吴三桂肯定不能说康熙让我撤藩,所以我要造反。谋士刘茂暇给吴三桂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啊!大王最好立明朝后裔为皇帝,讨伐清廷。这么一来,相信天下人会纷纷响应大王的号召。”
应该说刘茂暇的意见是非常好的,无奈这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吴三桂的首席军师方光琛,书呆子方光琛说道:“以前大王因为兵力不足,出关借兵,天下人还能够谅解。后来明朝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大王奋力追到,把他杀了,这已经让天下人无法原谅了。眼前,大王的兵力完全可以收复河山,如果立明朝后裔的话,成功之后该怎么办呢?是学习张良炼丹云游,还是再杀一次明朝皇帝,让天下人的口水淹死。杀了一次故国皇帝,难道还想杀第二次?”
吴三桂一听,汗毛倒竖,觉得方光琛说的有道理,决定自立名号。在这次造反中,吴三桂一开始就错了,这似乎注定了这场造反的失败。你说你都杀了明朝皇帝一次,再杀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为啥就拉不下脸皮?就算不杀,平定天下后,你让皇帝“禅让”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