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8/18页)

应该说,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撤藩的害处了,当时他确实有点傻有点天真,以为满足吴三桂物质上的需求,就能撤藩。他太低估了吴三桂这个人,如果不是吴三桂时运不济,没有天命,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康熙这个明君的手中。

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后,康熙并没有一味自责,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说吴三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姜,那么康熙还是正在成长和成熟的青年。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慌乱,没有恐惧,而是镇定从容正视现实。

在军事调度方面,康熙表现出了他运筹帷幄的天赋。他派遣八旗劲旅前往荆州,扼守渡口,防止吴军渡江,荆州成为阻碍吴三桂的重镇。康熙选择荆州可以说是很有眼光的,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将荆州作为对付叛军的大本营和要塞,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康熙任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尔度齐、鄂尔泰,前锋统领硕岱等大批满洲将领前往荆州镇守。

同时,康熙任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孙延龄是孔有德的女婿,孔有德被李定国打败后,全家自杀,只有女儿孔四贞逃了出来,孔四贞后来嫁给孙延龄。孙延龄一直镇守广西,广西与贵州交界,把广西交给孙延龄这样的老将,对于遏制吴三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康熙料想吴三桂必定进军四川,因为四川和云南接壤,吴三桂为了问鼎天下,肯定要将四川收入囊中。康熙命令镇守西安的将军瓦尔喀星夜奔赴四川,并且叮嘱瓦尔喀:“凡是由云南进入四川的险要之地,一定要派重兵把守。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和其他地方的部队一起讨伐贼军,不过,一定得小心,得看准。”康熙让大军驻守四川有双重的战略意义,既可以防止吴三桂入蜀,又可以乘机捣毁吴三桂的大本营云南。

除此之外,康熙还让陕西总督哈占严守西北防线,不给吴三桂扩大地盘的机会。

对于江南江西一带,康熙也非常重视,康熙认为,江南江西一带水路发达,如果不严加防守的话,很可能成为吴三桂进犯江苏、浙江的一个跳板,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一旦吴三桂控制江南,帝国就失去一块重大的财政蛋糕,战事上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事实上,吴三桂叛变不久,耿精忠就响应他的号召,准备和吴三桂一起夹攻江西。没想到,康熙早就有所防备,切断线路,让吴三桂和耿精忠没法会师。结果,耿精忠的部队被遏制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地方,进又进不了,退又不想退。

康熙又在兖州、太原布下重兵,各地兵马互相策应,什么地方告急,临近的部队就去支援。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军情,康熙命令兵部除了驿站之外,每四百里设置笔帖式、博什库各一名,负责将军情第一时间上报给朝廷。康熙这个政策对于整个战局的扭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掌握军情,从而根据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康熙的补救措施看,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是一个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皇帝,用现在的话说,实事求是。

除了进行周密的军事应对外,康熙也积极展开了政治大战。康熙将吴三桂定为罪魁祸首,对于其他的人,康熙表示,只要能够悬崖勒马,弃暗投明,不仅不株连,反而可以给予优待。康熙这么做,从政治上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孤立吴三桂。

吴三桂叛乱不久,康熙就下令停止撤耿、尚二藩,力图稳定这两大势力。尽管康熙没有稳住,但是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康熙知道吴三桂混迹权场和战场那么多年,是一个出名的老油条,为了防止吴三桂策反,康熙一再叮嘱各地将领和官员:吴三桂这个人狡猾非常,你们一定不要受他蛊惑。为了增强将领和官员们对策反的免疫力,康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康熙很清楚,这种时候,只有信任才能抵挡叛乱之风的蔓延。

刚开始,康熙发布谕令,绝不株连旁人,只惩办首恶吴三桂。这个话别人会相信吗?说实话,大家都不相信,都怀疑。当康熙发现大家都不怎么相信自己的话时,反复发出类似的谕令,告诉大家,绝不株连别人,你们千万不要怀疑,我说话算数。为了表示自己说话算数,康熙说,吴三桂有许多亲戚在全国各地当官,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依然可以当官。削除吴三桂爵位后,康熙晓谕云南人民,官民仍就原位。对于沦陷区的官员和百姓们,哪怕他们割掉辫子,换了明朝发型,康熙也说:“事出突然,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不助纣为虐,一律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