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第5/7页)

付出必要的代价后,努尔哈赤终于拔下了老虎的第一颗门牙。努尔哈赤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他知道这只是牛刀小试,更强的敌人还在后头。

努尔哈赤以极高的办事效率,率领军队来到吉林崖。此时,杜松正在攻打吉林崖山头上的伏兵,伏兵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占据着有利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就在杜松对着山头上大吼“女真贼子们,赶快束手投降,大爷可以饶你们不死……”时,忽然一个探子过来对他耳语:“不好了,总兵大人,我们在萨尔浒山下的军队全部被奴酋歼灭。”

杜松满脸通红:“奴酋不得好死……”

还没骂完,一个士兵大喊:“不好了,总兵大人,奴酋带人杀了过来。”

困在山上的女真士兵听说努尔哈赤杀过来了,立刻冲下山,杜松腹背受敌。不久,就被敌人团团围住。杜松用兵虽然不高明,但绝对称得上是一条汉子,全军将士和敌人浴血奋战,全部战死。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杜松,安息吧,为国而死,你是值得的。

杜松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央政府,皇帝和高官们纷纷扼腕叹息:杜松啊杜松,你咋就这么不争气呢!

这时,皇帝发话了:“好了,好了,大家不要叹气了,还是总结一下经验吧,免得再犯类似的错误。”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终于总结出杜松的六大错。一、杜松这人刚愎自用——是啊,没事你冒进个啥;二、队伍错乱,为贼所击——不懂这些高官是如何知道队伍很乱,乱的标准又是怎样;三、杜松没有设立岗哨,被敌人诱惑而不自知——这一条说到点子上了;四、不会打仗,背水一战;五、轻骑深入,撇弃火枪兵;六、智不能料敌,谋不能服众。

失败后做个总结就像胜利后论功行赏一样,少了这一环节就不能算圆满。

三月初二这天,左翼北路的总兵马林,终于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尚间崖。尚间崖距离萨尔浒山有三四十里,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马林也知道,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的样子,马林宁愿他们不知道这个消息。

为了避免重蹈杜松的覆辙,马林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强打着精神督促士兵备战。他似乎有预感,努尔哈赤会找上自己,所以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在这紧张的关头,马林灵感闪现,发明了一个方阵,方阵的最里面有三道土壕,土壕最外层是骑兵,骑兵的外层是火枪兵,里三层全是精兵。整个工事质量绝对过关,到了这要命的关头,谁都不敢玩豆腐渣工程,毕竟一旦出事,死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除此之外,在尚间崖的西面有山,山上还驻扎着两个大营。马林认为,当然只是个人认为,这种三角之势固若金汤,八旗军想拿下来不太可能。从小我们就被告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马林的想法从数学上来说是有根据的。

只可惜,这是打仗,三角形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努尔哈赤也看出了马林的企图,所以他想先折断其中最弱的一条腿。这条腿就是驻扎在山上的一个大营——龚念遂的部队。龚念遂这支部队属于重装部队,大炮、辎重、火器特别多。龚念遂大概有一万人,还有许多门枪炮。令人吃惊的是,居然被皇太极一千人拿下了。

怎么会这样?

这就体现出努尔哈赤高明的战术了,他并没有让士兵们一窝蜂地冲上去,接受对方炮火的洗礼。他让皇太极挑选一千骑兵,也就是敢死队,从中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八旗兵从缺口中涌进,这样等于是把敌人的大炮和火枪废掉了。胜利再次属于努尔哈赤,对于明军这又是一场悲剧。

拿掉龚念遂后,努尔哈赤带领几个人登上山顶,看到马林的队伍防守严整,命令士兵们停止攻打山上,下马作战。这次明军失败还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让八旗兵近身了。八旗兵能征善战,一旦近身,明军的火器就彻底失去作用。

马林倒也是个聪明人,看到八旗兵冲了过来,自己抢先一步逃跑。主将逃跑了,这仗还有得打吗?有。因为副将麻岩还坚持在第一线,可惜,麻岩不久战死。这仗真的没法打了,明军开始了大逃亡,死伤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