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第4/7页)
万金悬赏。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非常小气,万历皇帝能够拿出一万两悬赏努尔哈赤的人头应该说是够大方的。当然,努尔哈赤人头的价值远远不止一万两。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谁有本事拿努尔哈赤的人头啊!
经过十个月的准备,援兵总算到达辽阳。朝廷担心劳师动众,时间一长,花费越来越大,所以屡次催杨镐快点儿动手。打仗这东西就像生孩子,不酝酿好,那不就是早产吗?所以,这场剿贼之战我们可以想象。
杨镐本是个腐朽贪污的老将,现在压力也非常大。于是,只好提前动手,在辽阳的演武场点兵,颁布了十四条军令,最后,杨镐底气不足地说道:“违令者斩。”为什么说杨镐底气不足呢?以前在抗倭战争中,他就谎报军情,明明吃了败仗,他却说击败倭寇,斩首多少多少。
这天,杨镐拿出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掉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白云龙。白云龙也够冤的,主将投降了,自己能不跑吗,自己没跟着李永芳一起投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誓师之后,杨镐兵分四路,直接杀向后金的国都赫图阿拉。
第一路是左翼中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等人率领,发兵两万五千,从抚顺出兵,直指赫图阿拉。
第二路是右翼中路,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和参将贺世贤率领两万人,从清河出发,途经建州南部,向赫图阿拉进攻。
第三路是左翼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两万官兵,外加叶赫部两千盟军,从开原出发,途经建州北部,进攻赫图阿拉。
第四路是右翼南路,由总兵刘
率领一万官兵,外加明朝胁迫朝鲜的一万三千士兵,从建州东部进攻赫图阿拉。
四路大军,总兵力有十万,号称四十七万,洋洋洒洒地涌向后金的国都。杨镐自己坐镇辽阳指挥,原计划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是当时大雪满天飞,于是改为二十五日进攻。山海关总兵杜松比较了解敌人,认为现在出兵不利,请求暂缓出兵。杨镐不同意,因为上头一直在催。总兵刘
认为现在还不了解地形,不宜仓促出兵。杨镐听了大发脾气:“国家养士是干啥的?临阵就退缩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吗?如果再有推延塞责的,军法处置!”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军在这场战役开始就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出兵之仓促让人咋舌。那努尔哈赤表现又如何呢?
事实上,在杨镐出兵之前,努尔哈赤就派人打探到明军的军情,知道杨镐准备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心想,你兵分四路,我就偏偏一路,集中优势兵力把你们逐个击破。
了解敌情后,努尔哈赤也不忘临阵磨枪,将武器擦得更锋利;还派出侦察兵,沿途搜集军情,一路勘察地形,在合适的地方设下埋伏。同时,坚壁清野,埋粮填井,撤回沿途的女真兵民,全部集中到赫图阿拉,这样就相当于把拳头捏紧了,只等对方过来,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杜松首先出发,作为一员猛将,杜松打仗的本领值得肯定,但他为人骄横,刚愎自用,而且又很贪功。他率领二万多人,抵达抚顺关后,急行军越过五岭关,一路到达浑河。这时已经是夜晚了,大家都说就地宿营。杜松却自作主张,让人测河水多深,一看不到马肚子深,居然脱掉衣服,光着身子骑马过河。士兵们看他这样,都很吃惊,让他穿上衣服,他却豪放地说:“进入阵地,披坚执锐,全副武装,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河水虽然不深,还是淹死了好几个人。渡河以后,杜松抓住了十四个女真人,又焚烧了几个堡寨,同时还让人回去报信,说有所斩获。仗还没打,满脑子想的全是如何邀功。
三月初一,杜松军已经到达萨尔浒山,这时其他各路军还在半路上,除了杜松本人,大家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杜松孤军深入后,居然还将军队一分为二, 一部分在萨尔浒山下安营,自己率领另一部分人马前去吉林崖,攻打界凡城。
杜松还没走多久,努尔哈赤就亲自率领六旗的人马来围攻萨尔浒山下的明军。明军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来到这里,早就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了。努尔哈赤一看,这帮明军还真是有备而来,火铳和大炮早已一字排开,就等努尔哈赤来攻了。努尔哈赤命令自己的先锋队伍冲,一时间,火光耀眼,炮声震天,八旗军被打得血肉模糊,肢体满天飞。不过,努尔哈赤丝毫不气馁,让先锋在前面冲,后面的骑兵负责射箭,那边枪炮隆隆,这边万箭齐发。努尔哈赤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只要靠近明军,这场战役就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