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君诏: 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第10/11页)
王:您怎么回答的?
傅:我这个人反应不是很快,不过那天忽然聪明了一下。我说:“这个是群众运动的产物嘛。”它确实是群众发明的。
王:不置可否?
傅:对。
熊:土高炉可不是一般群众能发明出来的。它是谁提出来的?
傅:土高炉是我们钢铁学院的教师发明的
,这个人叫杨永宜
,早就死了,很可惜。我们的冶金厂只有一个正式的炼钢工人,叫金长学,另有两个他带的徒工。三班倒炼钢上的都是我们的学生,在大炼钢铁运动之前早就如此。土高炉是杨永宜教授设计的,当时叫简易高炉,很简单,但有上料、鼓风这一套东西。这个高炉没有工人,就是杨永宜教授带着一些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建起来的。
熊:他们能用这个简易高炉炼出钢来吗?
傅:他们炼出铁来了。那个高炉就设在我们学校的北边。我们是三班倒日夜炼。很多人来参观,既有北京的,也有河北的。彭真、刘仁等北京市的领导也来了。我没参与接待,他们俩是晚上来的。
熊:然后土高炉就推广到全国?
傅:是啊。周总理来的那天,我参与了陪同。他们参观了实验室、炼钢厂、小高炉,还有轧钢车间这几个地方。我们的金相热处理实验室,当时被作为实验室生产的一个例子。里面主要做两个事情,大一点的部门搞生产,生产铡草机的刀片,它们比较锋利,使用寿命长。另一个小点的部门在做金属陶瓷的切削工具,是一个研究项目,就由一个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在做。
王:您提倡研究,后来,比如在“反右派”、批白专道路的时候,有没有因此而挨批?
傅:没有。
王:院长比较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傅:他支持。“科研部”不是我提的,是他提的。原来教务处、总务处都叫处,他说你们就叫科研部。从教务处出来后,我先做科研部的副主任,一年后升为主任。我管三项工作:研究生、科学研究和校内生产。我没有因此而挨批。北京市的一些相关领导都比较熟悉我。市科委主任白介夫经常来我们学校,和我最熟悉了。北京市大学科学工作部最早由蒋南翔负责,后来是吴子牧。从蒋南翔开始,一直由宋硕做副主任,他是北大的地下党员,一个化学专业的老讲师。他经常找北大、清华和我们钢铁学院商量教学改革的事。我们一起介绍情况,研究工作。然后,他再把我们的研究所得拿到市委的会议上去讨论、通过。当时我们钢铁学院的科学研究,并不比北大、清华的差,而且工厂的生意也很好。
熊:傅先生,非常感谢您的帮助。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不过今天您讲了两个小时,实在不能让您再累下去了。以后再找机会向您请教。
本文初发于《当代史资料》2016年第3期,第13—24页。
(此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傅君诏教授审阅)
-
留美预备班学生于1945年6月2日由昆明启程赴美留学。据刘豪《民国时期云南留美教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78页。
-
这是有名的“赵忠尧事件”,详情可参考熊卫民《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9—85页。
-
《美政府阻挠我留美教授学生归国 钱学森等被非法扣留 归国学生发表声明抗议美帝暴行》,《人民日报》1950年9月23日。
-
斯塔森(1907—2001),1948—1953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长。他曾九次(1944、1948、1952、1964、1968、1980、1984、1988、1992年)谋求成为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但均未成功。他未曾担任过美国副总统。据维基百科的Harold Edward Stassen词条,https://en.m.wikipedia.org/wiki/Harold_Stassen。
-
晋曾毅(1908—1959),河北蠡县人。1929年起留学比利时、法国,1937年回国参加抗战,1947年起任北方大学党总支书记、工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工业学院副院长。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1954年起任高教部教学指导司司长,1956年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1959年8月因积劳成疾病逝。据张振、万绚《晋曾毅与中国科技大学》,《档案天地》2006年第2期,第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