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家斗法(第4/9页)

战略计划拟好,萧衍突然发现缺少总指挥。

谁做总指挥

北伐总指挥的人选令萧衍极为头痛。梁朝无良将。开国功勋将领一一去世后萧衍只培养了两员大将,陈庆之和兰钦。一北一南,一东一西。陈庆之经历辉煌自不必说。兰钦是萧衍的救火队员,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兰钦,彭城大胜,岭南大胜,襄阳大胜,汉中大胜。兰钦威震汉中时宇文泰特意派人送二千匹战马结盟。可惜一代名将镇守广州时竟被前任刺史下毒害死。如果兰钦和陈庆之不死,当有一位主将。

萧衍从不用高门士族子弟为帅,掌握着经济命脉,不能再掌握军队。当然,门阀士族不屑做军官也是他们担当不起重任的原因之一,没有做军官的经历直接做指挥官打胜仗的人不多。萧衍重点培养皇族,萧家子弟遍布全国担任地方大员,其中不乏勇武果敢、谋略出众的将才,鄱阳王萧范即是其中之一。

萧范是萧衍九弟萧恢的儿子,萧家子弟文士众多,萧范不好文学,也不好武功,自认为有一门学问了不起,正是这一门学问害了他。什么学问呢?谋略学。有谋略的贵族容易被人们称之为英雄豪杰,萧范荣膺此号。萧衍恰恰害怕这种人,因为萧衍本身志向远大、谋略过人。

谁做北伐军统帅?萧衍算来算去,最符合条件的人非萧范莫属。老菩萨大笔一挥,圈定萧范。

朱异正在休假,游山玩水,自得其乐,有人对他讲北伐总指挥人选确定。朱异说我来猜:“南康王。”来人摇头。朱异吃一惊,他就是另一个萧衍,怎么会猜错。来人道:“鄱阳王。”朱异猛然想到,他和皇帝的区别在于年龄,八十四岁高龄的人记性差。

朱异提前结束假期,急急忙忙去见萧衍,提醒道:“鄱阳王盖世英雄,有本事让人替他卖命。陛下忘记一件事,那天您登北顾亭远望,曾经说过‘江右有反气’。”

萧衍精通风水术,是一位望气的大师,曾经成功预测过孝文帝南征的具体方位和王敬则兵变,即所谓“汉北有失地气,浙东有急兵象。”前几年又做过一番预测,就是朱异说得“江右有反气”。

江右指长江以西,笼统起来说,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都算江右。萧衍望气时萧范恰好在长江以西,担任雍州刺史,冶所在襄阳。当然不能据此判定萧范有反心,江右还包括江州和荆州。但是萧范的豪气和壮志令萧衍心存疑虑。

萧衍最担心骨肉相残,一旦这位被誉为“盖世英雄”的鄱阳王取得北伐胜利,甚至拿下河北,声威显赫。萧衍活着倒也无妨,料他翻了不天。自己还有几年寿命屈指可数,儿孙们能否管得了萧范就不得而知。

萧衍时刻留心萧范的一举一动,处处提防,年纪大了,有些事情淡忘,今日被朱异猛然点醒。萧衍沉默半晌,说道:“萧会理如何?”朱异满意地回答道:“陛下选对人啦。”

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是萧衍四子萧绩的儿子。他的辖区靠近战略目标地区彭城,冶所在广陵。由萧会理挂帅正合适,第一、萧会理辖区的军队肯定要出动;第二、根红苗正,正宗皇孙。

萧会理相对年青,时年26岁。自古英雄出少年,年青不算劣势,古人早熟,26岁算中年,像萧衍活到86岁的人凤毛麟角。萧会理11岁丧父,萧衍觉得孤儿可怜,平日里特别关照,比其他皇孙优待。萧会理有个毛病,出门坐的轿子用木板钉起来,外面再蒙上一层厚厚的牛皮,权当防弹车,防备冷箭暗杀。萧衍极度不满意。战争年代倒也罢了,和平时期用不着全副武装,京都建康近五十年没有刀兵。这副模样只会给世人种下胆小如鼠的印象,丢皇族的面子。果不其然,外界用四个字评价萧会理皇孙:“懦而无谋。”

胆小者无谋。从萧会理日后两次策划起兵反抗侯景的作为来看,四字评语不恰当。做人应该谨慎小心。孙策勇猛,死于小人之手。林肯无备,死于刺客枪下。只是萧会理过于谨慎,适得其反。

萧衍选定萧会理担任北伐军总指挥,贞阳侯萧渊明为副总指挥,总督各路梁军北上。这一回,恐怕萧会理的战车一层熟牛皮不保险,怎么也得蒙上几十层。

十万大军北上,浩浩荡荡,旆旗蔽日,刀林盾海。萧会理第一次指挥如此浩大的军团,没有经验,呆在黑暗的战车里不见任何人,不听任何人的汇报。副总指挥萧渊明也难得一见,见了同样不理睬。萧渊明是萧衍大哥萧懿的儿子,论起辈分,那是萧会理的伯父。虽说远一些,不是亲的,那也不能不搭理。萧渊明与众将一起打小报告,总指挥不理人,不和将官们见面,仗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