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家斗法(第6/9页)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淹死人。高欢挺不住,上一次赶跑元修落下驱逐君主的丑名。虽然那是元修挑事儿,但是你高欢做得好,人家会走吗?为避免重蹈覆辙,高欢对元善见非常恭敬,事情无论大小一律请示皇帝后办理,从不专权。每次参加宫廷宴会,高欢必不可少例行一个节目,“俯伏上寿”,跪倒身躯,趴在地上,头贴在地面,祝皇帝万寿无疆。皇帝坐銮驾参加法会进香,高欢手持香炉,步行跟随身后,屏住气息,弯腰鞠躬,看着皇帝的眼色行事。满朝大臣、老百姓瞧在眼里,再跑就是皇帝不对啦。

这一回皇帝又扔个绣球出来,砸你们高家头上啦。高欢叹了一口气,再牺牲一个女儿吧。天下早晚是高家的,女儿早晚不幸福,没办法,招进来,第二个皇帝女婿进门。

元善见瞅着高家产业来的,女婿有份。天下乃高欢从尔朱家族手里打下的,和他没关系。元善见有一大优势,自个是皇帝。元善见天天等、日日盼高欢到阎王殿去报道。高欢死了,他就可以争一争家产,关键高欢不想让外人继承,元善见不知道高欢哪天走,高澄知道。

高欢死时高澄在身边,元善见听到一些风声,侯景起兵的消息加深怀疑。高澄回到邺城,元善见举行宫廷宴会欢迎,希望从大舅哥身上瞧出蛛丝马迹。皇帝失望了,大舅哥又唱又跳,神采飞扬。元善见确定高欢未死,失去下手的最佳良机。

半年时间,高欢的旧臣纷纷官复原职;二弟高洋升为京畿大都督,掌握邺城兵权;鲜卑兵自晋阳南下云集京都;高澄亲自去各地视察,安抚地方官员的心。

高澄从容安排好一切,这才将高欢的死讯公告天下,为高欢发丧。元善见无计可施,只得将高欢的一切职务转给高澄,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渤海王、大行台。高澄辞去王位和大丞相,依然担任大将军。

与父亲不同,高澄喜欢把皇帝妹夫像瓷娃娃般保护起来,不让他经历风雨和阳光,他认为这样做,对两人都有好处。元善见皇帝不喜欢做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如果棋手是高欢另当别论,仅仅年长三岁的大舅哥似乎无此资格。

两人想法不同,自然摩擦不断。高澄将心腹崔季舒安排在皇帝身边担任中书黄门郎,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元善见将计就计,想把高家间谍改造成保皇派,亲切称呼崔季舒为“奶母”。皇帝拍大臣马屁到这种份上,崔季舒不领情。崔季舒虽出自崔陵崔氏,平步青云缘自高家,尤其与高澄有狼友之谊。高澄找女人,总是崔季舒拉皮条。高欢身亡,侯景反叛这一段时间是高澄最紧张的时刻,即使身在晋阳也不忘写信给崔季舒,让他好好看住皇帝,从双方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痴人比以前怎么样了,痴傻度好一点了吗?你务必用心观察,别出差错。”痴人指皇帝,痴傻度自然是指反抗高家的情绪指数。

崔季舒十分用心,皇帝出城打猎,派人紧紧跟着,决不允许皇帝与陌生人等见面,更要防备高澄嘴里的痴人犯神经溜到侯景那边去。元善见皇帝骑术好,胯下宝马良驹,纵马如飞,负责盯人的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跟不上,一边追,一边远远大声喊:“天子勿走马,大将军嗔!”

元善见心中窝火,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高澄从晋阳回来,两人一块喝酒,崔季舒作陪。高澄有些酒量,用大觞,大海碗。元善见喝酒不爽快。喝酒分人,酒逢知已千杯少,元善见就不乐意和高澄喝。高澄死皮赖脸,喝得兴高采烈,举杯劝酒:“臣高澄劝陛下一杯酒。”元善见不理他,高澄又劝,“哥们来一碗吧!”元善见实在忍无可忍,火了人,恨恨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也用不着这么活着!”

高澄几大碗下肚,带着酒劲也火了,一腔兴致抛到九霄云外,父亲病亡、侯景反叛、梁军北伐一桩桩一件件让他焦头烂额,本想借酒浇愁,不想皇帝又来添堵,高澄把大觞往几案上一拍,怒道:“朕、朕,狗脚朕!”骂过人,高澄仍不解气,冲崔季舒道:“揍他!”

这位皇帝奶母二话不说,提起拳头赶上前去,照着皇帝的身子就是三拳头。换成鲁提辖,皇帝性命难保。崔季舒哪里敢真打,也就表示一下而已。再者说崔季舒是个文人,那里打得过元善见。元善见玩石狮子像玩小猫似的,一旦惹毛了,还起手来,一拳还不把崔季舒打个无影无踪。但是,元善见不敢还手,一还手性命不保,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实在用不着这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