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家斗法(第3/9页)
侯景冷笑着把宇文泰的信件扔到一边:“入朝,笑话,如果只想做尚书令何必去长安。”侯景意识到必须赶快动手,否则这支军队会像煮熟的鸭子一样飞到天上去。
西魏军营中多了一个陌生人的身影。侯景跛着一只脚从这个营寨走到那个营寨。西魏的将领们从前多与侯景一道在尔朱荣帐下听差,或是怀朔、武川时游牧的鲜卑兄弟。无论去哪里,侯景身边的侍卫都很少。大家消除戒心,觉得这位大将军真是平易近人,跟着他混,好处一定不少。况且侯景是北方著名的战将,西魏军中也有不少粉丝,比如一名叫任约的军官。
侯景和西魏军官们混得越熟,韦法保越害怕。谋士看出韦法保心思,出主意道:“侯景为人狡诈,看这意思一定不肯入关,不如投服兵杀掉,将军功劳大大的。”杀侯景,吞其兵,功劳确实大。韦法保不敢做,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带领军队溜掉。侯景没吃亏,成功策反了任约的军队。
河南代表正朔所在。王思政对河南有种难以描绘的执着。侯景收缩防线,王思政开始扩张,抢占了河南七州十二镇。王思政的兵力更少了。他不是没有想过,以区区一万多人如何抵挡东魏大军的进攻。“大不了一死,有什么了不起。”王思政握着腰间的弯刀,“上天决定每个人的生死。”
既然这样,该摊牌啦!躲在颍川南面悬瓠城里的侯景感到非常满意。北面有王思政挡着东魏的大军,身边有梁军的护卫,怎么会不满意。侯景慢悠悠对白衣谋士王伟道:“给黑獭回信,就说我和那个鲜卑小儿同殿称臣都感到羞耻,怎么会与老弟共事呢!”王伟不假思索地落笔:“吾耻与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侯景望着天空翻卷的乌云,心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看到侯景的书信,宇文泰高悬的心也就放下来,形势发展和当初于谨等人的预料相同。必须从河南撤军,势单力孤的西魏绝对挡不住东魏和梁朝的疯狂进攻。
东魏不会容忍侯景背叛,势必倾国兵力大举进攻,梁国也摆出一副强取河南的架势。邙山大战,仅第一次战役西魏即被斩首三万,兵员损失可想而知,元气至今未能恢复。高欢围攻玉璧50多天,宇文泰未增援一兵一卒。西魏没有能力和东魏再打一次大会战,这也是李弼和赵贵匆忙撤军的原因。
还是坐山观虎斗吧,宇文泰召回前后援助侯景的军队,只有王思政的军队没有召回。不是宇文泰不想召回,而是王思政根本不会听。王思政走一步非常险的棋,一万多人占据七州十二镇。表面看上去地盘抢了不少,战果辉煌,实际上每占领一个地区就要分兵去守,机动部队越来越少。反观侯景主动放弃地盘,收缩兵力,就像拳击比赛,想打人务必收回拳头,一拳击出才能雷霆万钧。
宇文泰挺有意思,把给侯景的官职和荣誉一并戴在王思政的头上,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尚书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诸军事。中央大员、地方诸侯,一连串辉煌耀眼的官衔意味着王思政取得和宇文泰平起平坐的资格。
王思政不要,也没有资格要。侯景为什么可以,因为给西魏带来河南土地和数万精兵。王思政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城池是侯景主动给的,军队被侯景拉走。另外有一个原因,七州十二镇等于临时寄存,高澄、萧衍和侯景存在王思政手里的宝贝。战争没开始,谁胜谁负尚不可知。胜利者最终将拿走战利品。
宇文泰一再强迫王思政接受新官职。因为宇文泰不会派大军增援。只剩精神胜利法,官帽相当于增援的军队,自己想办法,如果能守住河南,那么荣耀和官位属于你。王思政只接受都督河南诸军事一职,可惜进入河南的西魏军队统统被宇文泰召回,都督一纸空衔。
梁军主力并未出动,萧衍在等待,等待确认高欢的死讯。侯景说高欢已死,东魏方面至今没有动静,谁家人死了半年之后不发丧,何况一代权臣。高欢在与不在,对萧衍和梁军的士气来说至关重要。一代奸雄高欢活着对萧衍有威慑力。东西魏打得那般惨烈,萧衍没有分一杯羹的想法,十分忌惮高欢和宇文泰这一对东西双骄。
好消息来了。东魏国为高欢举行隆重的丧礼。高欢一月病亡,时隔六个月才下葬,仁慈和孝心服从稳定团结,服从国家战略,服从所谓大事。高欢死讯传到江南,萧衍极为振奋。虽然耽误了两三个月,还好不算晚。萧衍亲自拟出作战计划:主力军团十万人攻击东魏国淮北重镇彭城,与驻扎在悬瓠的侯景和羊鸦仁的梁军相互呼应,东西并进,席卷河南,再进图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