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朝第一刀(第7/11页)

温子升的文章传到江左,萧衍赞他:“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使者出使吐谷浑王国,见国王床头放着几卷书,全系温子升的文章。北魏文学大不如南朝,故而济阴王元晖业以温子升为荣,得意道:“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元天穆和孝庄帝争相笼络,白袍队入洛阳,元天穆北渡黄河撤军甚至征询温子升的意见,愿走愿留,悉听尊便。温子升选择去洛阳投奔元颢,孝庄帝南返洛阳,温子升仍旧官居原职。鲜卑武人与汉化贵族党争,身为汉人的温子升自然站在孝庄帝一边,为皇帝出谋划策,起草文书。

杀尔朱荣的诏书刚写完,殿外传来“尔朱荣到”的声音,孝庄帝一阵惊慌,心跳加速,因为明光殿东厢房埋伏着杀手。温子升缓步走到孝庄帝面前,静静道:“陛下色变。”

孝庄帝意识到失态,急忙向侍卫索酒,连饮数杯才定下心神,酒壮英雄胆,莫怪乎水浒好汉多喜欢饮酒。

温子升手持诏书走出明光殿,迎头撞见尔朱荣等人入殿。尔朱荣一把抓过温子升手中的诏书,一边在手掌中把玩,一边问道:“是什么文书啊?”

温子升神色不变,温和平静,淡淡道:“敕”。

尔朱荣看也未看,把文书交还给温子升,迈步跨进明光殿。有时人的一个念头可以改变人生,如果尔朱荣打开文书瞧瞧,北朝历史就将改写。

孝庄帝背倚东墙向西正襟危坐,尔朱荣、元天穆在御榻西北面不远处南向落座。尔朱荣刚刚坐定,猛然间瞧见鲁安、李侃晞手提钢刀带着一群武士从东门闯入,心知不妙,谣言成真,皇帝要杀他。

尔朱荣反应极快,伸手摸刀却空空如也,宝刀已经解在宫外。尔朱荣一时间大为窘迫,恨自己过于托大,心想现如今唯一的办法即是制住皇帝,投鼠忌器,谁也不敢动。他离孝庄帝最近,挺身而起,身影一晃,抢到御座旁。只见寒光一闪,一柄长刀从御座下方向上破空划出。尔朱荣没有料到孝庄帝手里会有刀,形势危急之下不容想那么多。孝庄帝早有准备,宝刀横放膝下,右手紧握刀柄,长刀挥出。尔朱荣全力扑来,身体恰好撞上刀刃,一刀毙命。

杀手们挥刀一阵乱砍,尔朱荣十四岁的儿子尔朱菩提、元天穆等三十余人血染宫廷,就跑了一位,金紫光禄大夫司马子如,高欢那位喜欢讲黄段子的哥们儿。司马子如机灵聪明,史书没有记载他是否进入明光殿。一般来讲,恐怕早在进宫之时就预感到不妙,磨磨蹭蹭,滞留殿外,一见形势不对头撒腿溜出皇宫。《北齐书》用八个字形容他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中的反应,“知有变,自宫内突出”,破围而出也不容易。尔朱荣手下官员多是塞北豪杰,为什么他出来,别人出不来。证明司马子如有脑子,事先预判能力强。

尔朱荣、元天穆死得很惨,鲁安等人怕他们不死,连续补刀。鲁安,大家应该有印象,荥阳之战投降陈庆之的魏将。暗杀尔朱荣汉人出力最多,温子升、杨侃、鲁安、李侃晞冲在第一线。这也是尔朱荣屠杀汉化文官的报应,洛阳人与他仇深似海。尔朱荣死讯传开,文武百官进宫道贺,“内外喜叫,声满京城。”

尔朱荣死时三十八岁,历史学者们无一例外将其定性为“奸臣”。最重要的一条证据即孝庄皇帝从尔朱荣尸体上找到手板,上面记录着官员任免方案,不是尔朱荣的人统统在外调之列。故而孝庄帝庆幸道:“这小子活过今天就无可驾驭。”然而,仅从这一点难以认定尔朱荣有谋反企图。这句话是孝庄帝说的,手板上记录着什么谁也没有看到,可以视为孝庄帝为杀害功臣找理由。即使属实,孝庄皇帝拒绝过尔朱荣向河南安排北人,自然不会认同尔朱荣的官员委任计划。谁都无法否认,说尔朱荣谋反证据不足。

《魏书》评价较为客观,赞扬尔朱荣的功绩:“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尔朱荣为北魏国平定叛乱,赢得了和平。他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沉杀胡太后和小皇帝,发动河阴大屠杀,使北魏帝国原本趋于平和的民族矛盾再度尖锐。他为鲜卑武人和高欢背了千载黑锅,却成就了白袍名将陈庆之。用魏收的话讲,尔朱荣之所以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斯则蒯通致说于韩王也。”尔朱荣和孝庄帝身边那些蒯通们,他们不为国家的幸福而为自己的私利鼓唇摇舌,大英雄尔朱荣不过是他们手里的玩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