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6/14页)

杨森派第二十军北上攻击日军侧背,再以第二十六军在旁边遥相呼应,很快就将平乐一线打造成了可靠的北面支撑点。

接着第三十七军奉命朝桂平的东北方向进攻,占领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声东击西,吸引桂平日军的注意力,这一招果然奏效。

主角可以上场了。

1944年10月19日拂晓,张发奎集中战区直属炮兵,配备美式榴弹重炮一个团及山炮一个营,对桂平的前进据点蒙圩展开猛烈轰炸。中美空军也以柳州机场为基地,出动约五十架飞机协同作战。

这是以往在中国军队中极为罕见的立体式打击,小镇转瞬之间就被炮火硝烟所笼罩,阵地工事也变成了黑色的。

邓集团继后冲击,日军猝不及防,阵地前沿当天就被突破,邓集团第二天完全占领了蒙圩。

日军的前卫部队被打得晕头转向,对第四战区的反攻规模和意图,自身就缺乏准确判断,此外由于通信队被炸,对外的有线、无线通讯亦告中断,以致于蒙圩丢失后,第二十三军司令部并没有得到及时报告。

后续部队搞不清状况,仍按照正常情况往蒙圩推进,殊不料邓集团已占领了蒙圩,远远看到,就用猛烈炮击给他们送来了见面礼。日军步兵为了快速行军,全系轻装,随身未带任何工事器械,情急之下,只得用饭盒挖出简易工事,才能勉强进行抵抗。

连续几天,第四战区像剥笋一样,一片一片往里剥,逐渐兵临桂平城下。

1944年10月25日,张发奎指挥炮兵集中炮击桂平市区,各个工事不用说了,连日军架设在桂平东侧的舟桥也被炸飞,日军对此瞠目结舌,认为“命中精度堪称优秀”。

在整个桂柳会战的过程中,桂平反攻是中方唯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一击。第二十三军司令部一直以为,第四战区只会注意由湘桂路南下的第十一军,即使反攻桂平,也不可能如此之快。正是因为这一错误判断,让张发奎在反攻初期取得了成功。

大反攻进行到第九天,据守桂平的日军死伤过半,在伤亡统计上,出现了联队长受伤、大队长战死的记录。此外,粮弹也已接济不上,晚上必须用竹炮来代替枪声。

可是邓集团在进攻桂平的最后一处据点时,也卡住了,原因却与白崇禧对作战计划的修改有关。

按照原计划,夏集团要渡过邕江,从侧翼发动攻势,日军为了防止后路被截断,必然要分兵以守。可是修改之后,日军右侧背不受威胁,这就使得他们可以缩小防御正面,集中力量来应付蒙圩正面的攻击,因而还能保持桂平防线不破。

后来日本投降,日军华南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中将在受审时亲口供承,如果当时能攻其侧背,桂平日军就支持不住了。

随着第二十三军主力的到达,张发奎已没有这个机会了,战场的主动权将移交给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

田中倒是不折不扣地领悟了冈村的作战原则,即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意义,要大于攻城略地,因此决定集中第二十三军主力,包围歼灭桂平以西的中国野战军。

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并不是每个人觉悟都像他这么高,比如在横山勇眼里,便只有攻城攻城再攻城,立功立功又立功。

1944年10月26日,在冈村下达指令后,第十一军迫不及待地从桂林以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随后兵分两路,一路直接围攻桂林,一路清除桂林外围阵地,以掩护对桂林的围攻。

横山勇侦知防守桂林外围的为杨集团。对于杨森和第二十军,横山勇并不陌生,也不是第一天打交道,深知对方是何等角色,自然不敢以弱旅相应,他派出的是第3师团,当下第十一军里最强的骨干师团。

1944年11月2日,第3师团进入平乐,发现此地已经彻底清野,附近空无一物,奇怪的是,也见不到一个守军。第二天黎明,正准备在荔浦渡河时,第二十军却猛不丁地冒了出来,在晨雾中与日军隔河作战。

杨汉域所使用的战术,与几个月前的茶陵攻防战类似,即先在荔浦西北的丘陵地带建立控制阵地,然后边打边退,逐步将日军诱进城,一旦日军进入城内,便来一个宰一个,来一对宰一双。

日军在茶陵吃过亏,这回不上当了。第3师团一部向左迂回,率先对丘陵地带展开抢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