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4/14页)

王缵绪当年背叛杨森,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严重,何况早已时过境迁。像这样的例子多了,比如郭汝栋也背叛过杨森,淞沪会战时彼此还一样相互照应,王陵基更与杨森曾是冤家对头,但在湘北前线,双方的配合很是默契。

都是出门在外的川军,王泽浚又低上一辈,依杨森的性格,绝不可能对之不利。

于是王缵绪给儿子发来密电,称:“该军长(指王泽浚)应不顾一切,率部随同杨森转移,一切后果,由我负责,切勿迟疑。”

捏着信和密电,王泽浚仍然踌躇不决,他害怕薛岳出手拦截,对自己予以制裁,老头子虽然拍了胸脯,可毕竟远在重庆,远水难救近火啊。

见王泽浚胆小怕事,时间紧迫,不容再留,杨森只好带着第二十军先行离开。

杨森一走,第九战区驻第四十四军的督战官便将上述情况报告薛岳,薛岳即刻派欧震指挥第四十四军,王泽浚就算想走也走不了了。王缵绪得知后一个劲儿跺脚,责备王泽浚:“太胆小了,真误乃公大事。”

杨森欲去广西,最快捷的路径是从郴县走,但郴县已为日军重兵据守。第四战区催得很急,第二十军便找到

日军的一处薄弱环节,然后一穿而过,翻山越岭,绕道进入广西。

白崇禧和张发奎见杨森到来,赶紧把他安排进拟议中的桂北决战。

按照原来的部署,桂北决战系由第九十三军实行正面阻击,由第二十军进行侧击,杨森便抽出两个主力团藏于全州侧后,随时准备使出自己的看家绝招。

然而陈牧农畏敌逃跑,使得日军瞬间从中央深入,那两个团别说侧击了,就连自身通往桂林的退路都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杨森只得命令它们连夜南撤。

别看白崇禧在主持军事会议和检查工事时指点江山,夸夸其谈,其实内心并无多少胜算,甚至当闻听敌军到来时,他都没有张发奎来得镇定。

全州防守战还没打响,白崇禧便慌慌张张地要在桂林“扫清视界”,也就是放火烧房子。本来是烧桂林城外的房子,没想到火乘风势,风助火威,火又蔓延到城里来了,前敌指挥官急得乱蹦乱骂:“怎么给烧进城里来了,为什么不堵住?火路事前没有开好……”

桂林大火燃起的这一夜,来到广西不久的杨森恰好就住在白崇禧的公馆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光冲天,名城桂林毁于一夜之间。

放完桂林大火,才发现日军的进攻方向并不在放火那一侧,所谓“扫清视界”等于在做无用功,大后方对此议论纷纷。白崇禧狼狈不堪,又从重庆偷偷地带了一些燃烧剂回桂林,以便作为“汉奸纵火”的证据。

等到全州失守,更乱了。

一名战地记者从前线返回桂林,看到这座曾经美丽繁华的战时大后方,已经完全陷入火灾和抢掠之中。

只见军用汽车在大街上飞驰,相当多的部队正在一队又一队通过,由于没有纪律约束,很多人浑水摸鱼,趁乱抢劫。大街两侧的店铺因此全都空空荡荡,抢掠者挑肥拣瘦后随手丢弃的货物也随处可见。

目睹这番情景,记者既惊讶又悲愤,当即撰文控诉:“我们的军队遇敌不战自溃,然而对手无寸铁的同胞却显示出无比英雄的威风和强暴!”

其实在全州之后,桂林以北尚有两城可以据守,但白崇禧已经放弃了桂北决战的计划,这些部队是为了撤到平乐去参加桂南决战的。

让白崇禧想不到的是,由于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桂南决战也将很快沦为纸上谈兵。

早在发起桂柳会战之前,日军大本营就感到,参与会战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三军级别相同,必须增设一个指挥机构,以便对两军统一调度。

大本营首先征询第十一军的意见,横山勇直言不讳:“可以将第十一军升格为方面军,以下改编成两个军。”

横山勇的潜台词是他自己想当方面军司令官,对此,第十一军内部也大多表示拥戴,不同意的恰恰是大本营高层。

横山勇自出任第十一军司令官以来,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无可挑剔,称得上是历任司令官中的佼佼者,然而其个性过于骄狂,屡屡抗命,而上级也拿他没办法。

在高层看来,横山勇适合为将,却不是帅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