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6/11页)

蒋介石打算放弃粤汉路,移重兵于湘西,并调薛岳至湘西指挥,以守住湘桂路,确保重庆的安全。

薛岳接到电报后没有动弹,说:“我不去给重庆守大门。”

薛岳身为粤系军人,自有他的一套算盘,他要屯重兵于湘南,以便不让日军打通粤汉路,威胁到粤系军人的团体利益。

蒋介石拗不过薛岳,只得同意他移兵湘南。

现在进入了横山勇划分的第三段,即“核心地带”,其目标主要是衡阳。

横山勇预料对手将以重兵坚守衡阳,因此计划以主力发动奇袭,薛岳则急忙调兵部署于衡阳以东,以掩护衡阳之侧背。

王泽浚第四十四军奉调茶陵,接到薛岳的命令,他起初回电说,力量不够,不如坚守待命。

薛岳勒令必须南下,王泽浚只好率部开拔。其实他的力量还是够的,虽然在长沙外围战中略有伤亡,但新近收容了一支从长沙溃出的贵州部队,共有一千多人,补充到各团之后,兵员很足。

在前往茶陵的途中,王泽浚得知杨汉域率第二十军也正开赴同一目的地,而且双方将在一条道路上汇合行进。

四川内战时期,王缵绪是杨森的部下,后在统一之战中反叛了杨森。父辈的恩怨对王泽浚的心理颇有影响,他不太愿意与杨森的部队为伍,唯恐遭其暗算。

王泽浚便以两军同行,会发生拥挤,乃至被敌机轰炸为由,避道而行。这样一来,便落在了后面,薛岳随之取消原令,让他们抢占茶陵以北的攸县。

王泽浚采用的是惯常行军方式,这里要防备,那里要警戒,瞻前顾后,层层推进。他不知道,横山勇在“核心地带”采取的是奇袭战术,一上来就对衡阳外围的各外围据点展开拼命争夺,兵贵神速,哪容得你这么磨蹭来磨蹭去。

第四十四军不仅没能抢占攸县,其军部还被日军围困在茶陵与攸县之间的丘陵地带,幸而那里地形复杂,日军行动不便,未敢大胆进攻,加上主力部队紧急救援,王泽浚方得以脱身。

王泽浚回过神来后,日军已经占据攸县县城,再也攻不下来,只得请准薛岳,将部队撤到茶陵以东进行整顿。

平江失陷后,杨森的总部和杨汉域的军部都到了湘南,但它们又不在一处。第134师编制撤销时,有一个团划归军部直属,所以军部也具有一定战斗力,一度在醴陵与日军进行激战。

不久,杨汉域与被阻隔于幕阜山区的第二十军主力取得联系,第二十军沿军部指定的路线南下,归还建制。

杨森所在的总部丢失了无线电台,无法与薛岳取得联系,同时在后期,两人的私人关系也出现了诸多微妙之处,所以薛岳便不再过问杨森的下落,而直接将第二十军划归同为粤系军人的欧震指挥。

“老帮主”杨森不知死活,统领换成了欧震,从杨汉域到普通士兵,都明白自己所处环境不佳,非拼命硬干不足以图生存,当王泽浚还在犹豫,不知选哪条路走好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茶陵了。

杨汉域指挥经验丰富,他下令陈德邵团先行。陈德邵一面派尖兵搜索前进,一面致信当地专员,请其预先提供百艘木船供部队渡过茶陵河,过河后还要沿路准备菜饭,粮钱照付。

陈德邵团轻装行军,路上又有现成的交通工具和饭食供应,于是得以按时到达茶陵,并沿公路布防于城西的黄沙铺。第二天,杨汉域率第二十军主力陆续赶到。

即便这样,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新20师一直是第二十军的短板,他们负责守备城北,布防未完,日军便在茶陵河北岸进行炮轰,致使其后卫部队未来得及破坏浮桥,日军步兵趁势过河。

为它生,为它死,不过就是想进入茶陵城,杨汉域懂得对手的心思,所以也没怎么上前为难,很快就将日军让进了城。

进了城,比在空旷地带好打多了。官兵们在街头巷尾穿梭来去,瞅准空子就从日军背后冒出来狠捞一把。

这是城里的游击战术,用不着死守任何固定位置和地点,杨汉域只需牢牢守住一个地方足矣,那就是城内的军火仓库。有了军火仓库,第二十军打起来极有底气,手榴弹和子弹一完,回头跑几步去拿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