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4/11页)
第13师团长见状,把中路联队长一顿臭骂。
这哥们儿被骂急了,鼓起余勇,拼着命往前冲。
转眼杀到南楼岭,按照日本人的一般作战程序,先要进行侦察,再实施攻击,但因为着急赶路,联队长连这个也免了,第一时间便命令山炮兵进行轰击:叫你挡着我,这回非得让你们五步之内没有芳草,十步之内立马消停不行。
山炮打得欢畅,山头上的“中国兵”被炸死炸伤不少。最后冲上去一看,傻眼了,全是自己人。
原来左路联军进展较快,在与新十五师激战后,已提前占领了南楼岭,可还没顾得上庆祝,便被中路联队轰了个稀里哗啦。
第13师团未能提前控制住长寿街,给第二十军带来了生机,但他们显然也无法再停留在长寿街,只能继续撤往东面山区。这时他们才知道,总部和军部都曾遭第3师团围攻,平江已经失陷。
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第二十军都是消耗日军后再转移到平江以东,然后借机进行侧击,这成为薛岳在三次会战中的定海神针,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
换句话说,横山勇消灭第二十军的计划虽然落空,然而他还是最大程度地解除了后防上的障碍和威胁,可以心无旁骛地进攻长沙了。
即便日军大兵压境,薛岳还固执地要复制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那个“天 ”。
参谋长赵子立婉言相劝,认为日军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吃了亏后,必然要思考对策,若再在长沙用“死架子”打人,将难以取胜。
赵子立建议,应且战且退,让日军往长沙以南再深入一段,将其战线拉长。这是一个拉橡皮带的原理:拉得越长,带子必然越薄弱,超过极限,就要绷折。与此同时,守军可以争取到更为宽裕的时间和兵力,到时战必有成。
薛岳根本听不进去。
不仅幕僚长有不同意见,薛岳的上司白崇禧也主张放弃长沙,固守衡阳,在湘桂或广西境内与日军决战。
薛岳不仅不听,还发了火。
在日军将帅中,虽然因个人性格和各自思考角度不同,决策中也时有争吵,可主要还是就战言战,中国国情不一样,于是这种争论往往都会超越军事的范畴,回到最让人头疼的派系内争上去。
白崇禧属于桂系,薛岳属于粤系,而且两人素不相能,薛岳也从不把白崇禧这个上司当上司。
白崇禧给薛岳打电话,薛岳怒容满面,放下电话嘴里还骂骂咧咧;“丢他妈!我就不去给广西看大门,不在湖南打,把部队都拉到广西——他家里去,可恶!”
第四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赵子立去谒见白崇禧,白崇禧不等赵子立说完,就用手一敲桌子插言说:“当时我就很反对在长沙决战,荒谬,荒谬!你知道,薛伯龄(薛岳的字)是不听我的话,委员长当时也没个一定的主意。”
都说蒋介石喜欢插手前线军务,但前线打好了,他也犯不着老去指手画脚,尤其是对薛岳这样经验极其丰富,个性又极强的大将。事实上,四次长沙会战,蒋介石都全权交给薛岳指挥,除了要兵给兵,要将给将外,基本未有太多干涉。
对战将的使用,很多时候只有事后才知道对不对,“小诸葛”白崇禧言之凿凿,可是抗战中经他手指挥而能大获全胜的战例,实在是太少了,你说老蒋究竟是该信白崇禧还是信薛岳?
赵子立不过是薛岳帐中一幕僚,他让王缵绪给蒋介石带话,说“薛岳要误事”的报告,当然更不可能起到太大作用。
1944年6月上旬,除第二十军被隔断于山区,一时无法南返外,王陵基等部都已应召云集于长沙周围,薛岳仍旧要用“死架子”打人,以力保长沙。
薛岳不知变化,横山勇却已经上上下下将对手研究了个透。
战略意义上,第九战区可被一切三段,为前进阵地、主阵地和核心阵地,横山勇将它们分别比喻成“厚皮地带”、“果肉地带”和“核心地带”。
在三段阵地上,薛岳安排的兵力呈梯形状上升,即由弱到强,横山勇由此也拟定出了不同的战术。
“厚皮地带”的范围从汩罗江北岸到浏阳河一线。薛岳调动的兵力较少,主力为王缵绪的公子王泽浚所领衔的第四十四军。
在这一地带,横山勇使用的战术是局部歼灭战,你弱我就一点点把你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