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3/11页)
日军在湘北感受到了浓烈的抗日气氛,历次会战中的尴尬正扑面而来。
不过横山勇对此早有预料,而且已备下了“药方”,这就是刘立藩曾经提供的那最后一条重要线索。
第十一军拥有多达8个师团的庞大兵力,可谓要罗刹有罗刹,要妖精有妖精,这使横山勇的排兵布阵变得游刃有余。
与历次会战中的孤军深入,径直往长沙推进不同,此次横山勇采取了广阔正面进攻的战术,他将众多二线师团部署于中央,实施纵深推进,战斗力最强的两个骨干师团,第3、第13师团则被部署在外侧。
他摆出的新阵势自有其独到之处:二线师团形成纵深后,立即进行钳形交叉攻势,即对每一个地区,都穿梭般地来回攻袭,尽力缩小第二十军的活动范围和空间。
薛岳既不相信第四次长沙会战会爆发,当然也就不会去认真对待和研究这条宝贵的线索,然而它正是横山勇用来打垮薛岳和杨森的一大法宝。
新20师据守新墙河第一线,这毕竟是一支新老混杂的部队,在日军强大兵力的攻击下,率先支持不住,节节溃退,只得由第133师对之进行临时收容,两师合二为一。
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起初还没有估计到敌情如此严重,只感到仗越来越难打,其灵活快捷的特点也受到很大限制,当下决定采用压轴的最后一招:往平江收缩。
尚未来得及抽身调头,日军突然迂回到师部所在的关王桥附近。幸亏担任警戒的搜索连及时发现后迎头痛击,这才使得指挥系统没被端掉。
第二十军沿着撤退路线,分别占领要点,阻击后再逐步后撤,因此撤得有条不紊。不过当接近平江时,还是被吓了一大跳。
这里的日本兵同样到处都是,并不比新墙河以南的主阵场少,军部直属的辎重兵团正被一股日军缠住,脱身不得。
第二十军抢先以主力占据附近高山,将这股日军压迫在山谷内进行攻击,激战至晚,终于成功将辎重兵团解救出来,并抓住了几名日军探子。
对探子的审讯结果,让众人不寒而栗——第二十军已经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
横山勇显然认真研究过第二十军的作战特点。他发现第二十军的活动规律是,会先守新墙河,再守关王桥,最后退至平江,并随时保持侧击姿态。
他之所以要将骨干师团列于外侧,就是要压制第二十军的侧击,使之在平江无法立足,同时趁势进行包围。
在第二十军身后,是从新墙河追来的第68师团,前面,是从平江东面抄来的第3师团,两个师团一东一西拉网,南面的汩罗江北岸还停留着一个师团,专门负责从南向北兜底。
如果不是东西之间隔着数十里的山地,如果不是第二十军撤退中的队列始终保持不乱,这个网早已可以将其完全罩住。
根据探子的交代,日军正在前往长寿街的方向抢修公路,以加固包围圈,说明那里仍有隙可钻。
经过商议,第二十军决定分成三个纵队,从傍晚开始突围。当越过公路时,恰与日军车队遭遇,第二十军便捎带着拿它当了下酒菜,共烧毁敌汽车三辆,缴获了许多战利品。
日军增援部队闻讯赶到,随即发起攻击,结果虽然大部队越过了公路,但第133师搜索连和野战医院被截在了后面。
第二十军各部向来都具有极其顽强的求生能力,到了第二天晚上,在搜索连的掩护下,野战医院的伤病员们也得以转危为安。
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跳出的只是第一层包围。
在平江以东,还有第13师团,其攻击目的地为长寿街,这相当于构成了第二层包围圈。
一旦长寿街被日军完全控制,就意味着幕阜山区的大门将向第二十军提前关闭,全军被包围后只有覆灭一途。
在第二十军陷于第一层包围的同时,第13师团已按联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向长寿街齐头并进。
危急时刻,王陵基挺身而出,倾全力对日军进行侧击。他的第一反应倒不是为了接应第二十军,而是阻止日军南下,消除对长沙的威胁。
在王陵基的指挥下,所属新13、新15师在长寿街一带层层抵抗,加上天降大雨,使得第13师团的中路联队落到了其他两路的后面,进攻序列再也无法维持平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