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8/11页)
一个唱戏班子都有饿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孰论军人。接到出击命令后,骆湘浦团十分踊跃,再次作为第34师的前卫主力进至醴陵城东,以接替滇军第五十八军阵地,掩护该军主力对醴陵进行包围。
滇军走时没有留下人移交阵地,时将入暮,骆湘浦闻讯,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
滇军有一个军,骆湘浦只有一个团,兵少阵地宽,又是夜间匆匆接防,于是他决定抢占八里坳高地,并以固守坳口大道为主,团部及直属连队就地驻扎在坳口后面的一座小村落里。
命令传达之后,就听到八里坳大道前传来枪声。有人提出,团部地点的设置太靠近第一线,一旦有变,缺乏回旋余地,应后退另选地点。
骆湘浦这时也觉得团部选址有些轻率。战场之上,指挥所不宜太过靠前,这是常理常规,但他认为,现在是夜间,枪声就是敌军窥测动静的预警,如果指挥所突然闻声后移,极可能动摇军心。
团部虽然不移,骆湘浦仍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判断,八里坳距离醴陵城很近,日军必然会日夜进行监控。第五十八军黄昏前撤出阵地,骆湘浦团薄暮接防,不可能不被日军侦察得到。
打仗,你得研究对方的心理。日军攻陷长沙后,干什么都是居高临下,他们见接防部队初来乍到,情况不明,能不想着出来捞一把?
骆湘浦指示部队:晚上日军发动夜袭的可能性很大。他还特意叮嘱,在日军夜袭时,各部要坚守阵地,不许擅动,以免造成混乱,为敌所乘。
下半夜,日军果然发动了夜袭。守军严整以待,岿然不动,两度击退其进攻。
天光欲亮未亮之际,骆湘浦登上坳口机关枪阵地,仔细观察昨晚日军发动夜袭的重点区域。
只见那里有一座散居型的村庄,庄前有一片平地,虽然日军已不见踪影,但仍可看到闪烁火光,侧耳听去,间有犬吠之声。
骆湘浦的结论是,日军并未真正撤退,还躲在村庄里,并有发动拂晓攻击的可能。
那座村庄仅零零落落的数十座农家房子,说明这股日军数量不多,兵力对比上,己方首先占有优势。再从地形上看,日军处于平地,只能仰射,川军居于高地,要打的话占着很多便宜。
骆湘浦做了个大胆的决策,他要全线出击,聚歼平地村落里的这股敌军。
之所以说是大胆,是因为自第四次长沙会战起,中国军队一路败绩,无论大小部队,轻易都不敢再跃出阵地,发动硬碰硬的主动攻击。
不过这又是一个聪明的决策。你胆小,对方也知道你胆小,日军常胜骄横,正可以打他个冷不防。
在拂晓到来之前,随着冲锋号响,川军突然杀出,日军在平地上无险可恃,组织不起有效抵抗,欲掉头整理,骆湘浦已预先在其左侧背架了两挺重机枪,满场开花,逐一点名。
当天是骆湘浦团,也是第34师打得最好的一仗,他们消灭日军接近一个中队,打死中队长一名,俘虏也抓到了十多个。
得知第34师在八里坳小胜一场,王陵基很是高兴,经过审讯日俘,又得知醴陵城内仅有日军的两个联队,于是便把三个主力师全部调上去,加紧对醴陵展开围攻。
然而无论川军还是滇军,都难以胜任阵地攻坚这一超难工种,醴陵好几天都拿不下来,攻击部队反而伤亡惨重,骆湘浦团的军官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有的连队已经没有军官可进行指挥了。
两军无奈之下,只得撤兵进行休整补充。
围攻醴陵,从战略意义上看,应该是通过牵制性攻势,缓解衡阳守军的压力,可实际上收效甚微。
在长衡会战中,薛岳犯的错误真的可积成一个大箩筐。他坚持不肯去湘西进行指挥,是为了保住粤汉路,结果把二线兵团都配置在湘东——茶陵、攸县、醴陵,都在这一区域。
然而衡阳之战中最为激烈的战场,却在衡阳西南,实际上是南辕北辙,你这边使再大的劲,那边也感受不到。
假如能集中二线兵团的力量,朝衡阳西南发动反攻,就会给第十军增加一个坚强的后盾,使其没有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薛岳又让这些原本已疲惫不堪的部队跑来跑去,以致力量被提前耗尽,等蒋介石发现情况不妙,三令五申要各军向衡阳发动反攻以援救第十军时,已没有哪一支部队可胜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