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军路(第5/16页)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发来了一个第三十四师的番号,王陵基倒为难起来。
僧多粥少,手心手背都是肉,给哪个师好呢?
按战功,应该给新十五师,该师参加上高会战,受过表彰。按顺序,又应该给新十三师,哥几个,它排最前面,而且在麒麟峰战役中,这个师是主力,比其他三个师都打得好。
平时要捡一个得力的师出来都难,等到分鱼肉了,却发现四个师都还有些长处,番号给哪个师都会有话说。
四个师的师长眼巴巴地看着王陵基,王陵基便说,反正今后都要陆续更换,三四五六,取其中吧,就新十四师了。
新十四师换成第三十四师。王陵基望子成龙,没想到龙却成了虫,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失街亭”的部队,正是韩全朴所指挥的第三十四师。
王陵基先斩“马谡”,再对第三十四师进行调整,从上面的军长,到师团长,全部予以撤换。
集团军缩编后,第三十四师的兵员得以充实,师部的一班新人也颇有卧薪尝胆、重整河山的劲头。
师长、参谋长召集连长以上军官开会,出台制度,严禁吃空缺。全师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办剧团,自创工场,工场内分工齐全,有铁工、鞍工、缝纫、印刷各组,以此减少公费开支,改善官兵生活。
不吃空缺,兵员就可以接近定额,而生活改善,官兵士气上升,在作战训练方面就有了积极性。
王陵基从前最犯愁的是部队不济,没有第二十军那样的精兵强将,第三十四师率先补上了这个缺。由它担任第一线守备,王陵基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样牵肠挂肚了。
1942年5月,日军向邻近的第三战区发起攻势,浙赣路一带战火纷飞。第九战区长官部发现武汉区域的日军调动频繁,于是通告全军,认为日军有大举进犯长沙之势,需加紧准备,随时参加会战,驻守武宁最前沿的第三十四师也收到了类似通知。
第三十四师从师到营,都有相应情报网络,各级情报人员带回的情报也基本一致,即日军在不断增加,只是何时增加及增加多少,还未查明。
因师长已去重庆办事,其职务临时由参谋长刘新甫代理。刘新甫是个很有头脑的参谋长,除了加强警戒外,并没有将这些情报原封不动地报上去,原因是他觉得其中有诈。
时值五月,正是梅雨季节,湘鄂赣边区河流较多,由于洪水暴涨,平时可以徒涉的,现在已不可能,平时用木船四五分钟就可以渡河,此时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横渡一次。
木船大多数已由第三十四师提前控制,据刘新甫掌握到的情报,事前对面日军也未征集木船,就是通常使用的橡皮舟,也只有四艘,载不了多少人。
就算过了河,沿途道路已被破坏,泥泞深陷,日军行动起来也非常困难,负重马骡更无法通行。历次长沙会战,日军都刻意避开这一季节,就是这个原因。
刘新甫派情报人员进一步侦察,发现对面据点之敌其实并没有实质性增加,防守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哪里能投入进攻。
可是为什么先前的情报又都认为大战在即呢?
吊诡的是,各级情报人员收集情报的渠道和来源都不相同,按照道理,内容肯定会有所差异,然而所有内容就像新闻发布会的通稿一样,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就太奇怪了。
刘新甫一番研判,得出结论:这是敌伪组织故意传出的假情报,为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长沙是假,掩护和增援浙赣会战才是真。
刘新甫正要将他的判断报给王陵基,王陵基的电话已经打了过来,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知不知道要打仗了?”
“失街亭”已经给老王留下了心理阴影,他虽然也不太相信日军会出兵长沙,但见第三十四师毫无动静的样子,又生怕该师恢复过去的孬种样,话语中便有些急了。
王陵基说,集团军总部奉薛岳之命,特地在平江附近设立了指挥部,且他已获知第三十四师当面之敌出现变化的情报,“你们为什么一点不报?”
听刘新甫如此这般解释了一遍后,王陵基便不再追问了,但仍撂下话来:“出了事你要负责!”
两三天后,所传敌情烟消云散,日军施的果然是烟幕弹。王陵基自此肯定了第三十四师的侦察和独立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