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军路(第7/16页)
日军奇袭百里洲,号称是要进攻常德,其实是为了牵制九战区部队,率先攻占洪湖。
洪湖一役,横山勇一下子动用了五师一旅团,比几次长沙会战使用的兵力都多!
虚实结合,以多打少,从此成为横山勇标签式的打法,也使他屡屡得手。
1943年3月2日,横山勇完全控制洪湖,实现了他的第一期作战计划。接下来该王缵绪真着急了。
1943年3月8日,在经过短期休整之后,日军大举渡江,向洞庭湖西岸发起进攻,目标直指第二十九集团军据守的石首、华容。
一周后,目标达成,横山勇仅留一个联队守备,其余部队全部奉令返回原驻地。随着一期期计划的实现,日军士气也迅速得到恢复。
王缵绪都给打懵了。“坚决抵抗,不准反击”,说的是不要到防区以外去反击,现在防区都丢了,再不去抢就晚了。
1943年3月16日,第二十九集团军发起全线反击,预定撤回的日军只得延期撤退,回转身来再与川军作战。
王缵绪亲率总部直属团到达安乡,实施靠前指挥,但几番冲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不能收复失地,至多形成拉锯状态。
很快,横山勇又卷土重来。
1943年5月5日,第十一军整体出动,这次其出击规模增加到七师一旅团。
第二十九集团军抵敌不住,安乡等地几天之内便告失守,王缵绪也只得跟着部下一道向后“转进”。
只有一支部队是例外。
武汉会战后期,第二十九集团军曾陷入大溃退,及至到后方整训点阅时,大多已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许国璋旅就从那时开始脱颖而出。
在撤退过程中,许国璋始终保持着对部队的指挥和掌握,虽然全旅伤亡人数也将近百分之三十,但由于沿途收容了许多脱离原队的散兵,补充了缺额,使得该旅成为集团军内最完整的建制。
没有平时严明的军纪,良好的纪律教育,
以及带兵官的身先士卒,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许国璋因战功晋升为师长,旅也变成了师。在这场被称为滨湖之战的战役中,许国璋独守津市,他亲临前线,一面指挥作战,一面严令部队掩护居民撤退,并规定师部卫生队的担架,必须先抢救负伤居民。
有这样的部队,老百姓自然安心:“许师长都在第一线,我们还怕个啥。”不少人甚至感动得流泪。
当日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时,许国璋挥舞马刀,号令全军:“为国捐躯是军人的本分,今日当决一死战,敢有退后者,我必手刃之!”
滨湖之战结束,王缵绪“其败必然”的预言真的得到了应验:除津市外,川军所驻守的洞庭湖以西几乎所有要地都先后陷落了。
滨湖各县为第六、第九战区接合部,军事上划归六战区,行政上则属湖南,一直是第九战区的著名粮仓。一女嫁两夫,薛岳对此一直不大爽,丢了滨湖之后,他更是气急败坏,大骂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不力,孙连仲请他接济军粮,他就在电文上批道:“你丢了我的粮仓,我哪里还有粮给你!”
孙连仲是指挥不力,王缵绪是作战不力,薛岳直接给王缵绪挂去电话,说:“你那个赵师长,听见日本鬼子来了就跑,据说把帽子都跑丢了,叫啥话!”
薛岳所说的赵师长是第149师师长赵璧光。王缵绪换了个战区,本想把心情换成轻舞飞扬,结果却是鸡飞狗跳。羞愤之下,他只得学着王陵基挥泪斩马谡,把赵璧光等一干责任人员全部撤职审办,第149师也干脆改为后调师,人枪统统拿去补充了其余各师。
让王缵绪庆幸的是,横山勇在滨湖之战后并没有继续穷追,好歹放了他一马。
不是横山勇要留下“剩勇”,而是人家有更高的目标,所谓滨湖之役亦不过是虚晃一枪。紧接着,日军便挥师向西,往宜昌方向猛插,于是有了石牌战役。
石牌战役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得轰轰烈烈,在抗战史上可以浓墨重彩地书上一笔,可惜它跟王缵绪基本无关。
有关系的是五个月后的另一场会战,即常德会战,又称常桃会战(常德至桃源)。
1943年11月2日,横山勇再施虚实结合战术,明攻石牌,暗取常德,当孙连仲意识到这一点时,留给他部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