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军路(第6/16页)
第九战区情况缓和之后,也计划派兵策应第三战区。薛岳让王陵基派一个团,王陵基就把活交给了第三十四师。
别人派一个团都不情不愿,第三十四师却是希望能全师出动。理由是,一个团太少,折腾不出多大战绩,若是一个师开过去,指不定能抱回个金娃娃。
第三十集团军的四个师,一个师随总部驻修水,另两个师正在后方进行整训,因此从王陵基到薛岳,都把第三十四师的请求给驳了回去。
第三十四师即照前令办理,派出一个主力团,配属工兵营、情报队、电台等特种部队,组成以集团军番号命令的攻击队——第三十攻击队,进入了浙赣战场。
除第三十集团军外,其他集团军也都派出了类似的攻击队,任务是深入敌后,对日军进行袭击,破坏、截断其后方要道,以策应第三战区作战。问题是,每个攻击队都只有一个团,且属各自集团军总部直接指挥,难以协调,在刘新甫看来,此番出师,难以建功,于是他忍不住又以个人名义向战区长官部提了个建议。
刘新甫说,应以有力部队向南昌日军进行攻击,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假若日军回应不及,那就乘机收复南昌。如果它转而应战,便得到了策应第三战区的目的,这比派攻击队挠痒痒要实际多了。
建议很有可圈可点之处,无奈薛岳从来不是一个从谏如流的人,连长官部幕僚长的意见都很少能听得进去,更不用说基层的师参谋长了。他的回复是,刘新甫的建议乃危险行动,不符合战区作战精神,所以不能采用。
打仗哪有不危险的,刘新甫的担心得到应验,第三十攻击队出击后,确实战果不大,不久便归还建制。
经过这次经历,第三十四师给了外界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年,经军政部、长官部、集团军总部、军部分别点验,一致认为第三十四师成绩较好。
一笔写不出两个王,说起王陵基,总是要提起王缵绪。
从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起,有很长一段时间,第九战区都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反而周围战区战事频繁,第三战区的浙赣会战甫一结束,第六战区的战车又隆隆开动。
这时王缵绪正好从五战区调到六战区,原先负责的大洪山防务移交给了孙震,并被蒋介石特升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
在大洪山打游击是件公认的苦差事,在甩掉这个包袱的同时,还能升上一级,在别人完全称得上是双喜临门,可是王缵绪却叫苦不迭。
陈诚交给他的防守区域太多了,涉及一江一湖(长江南岸及洞庭湖西岸),第二十九集团军是个缩编成“师团制”的部队,这么一摊,兵力少得可怜。
王缵绪不停地向陈诚抱怨,想分掉一些防务。为了说服陈诚,他还搜肠刮肚,搬出了古兵法语录:“敌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败必然”。
听听,“其败必然”,不是我怕苦叫累,是守不住啊。
陈诚把王缵绪召来六战区,就是要摊活儿,若是有多余人手,会把你找来吗?
陈诚不答应,王缵绪只得硬着头皮前去布防。
王缵绪的运气真的很差,以前他在大洪山,日军三天两头去扫荡,规模常常多到超过一个师团,现在到了六战区,这里又成了日军攻击的重点,好像跟着来一样。
1943年2月,第十一军逼近第二十九集团军所守的江湖防线。陈诚知道王缵绪实力不济,便给了一道命令,谓之“坚决抵抗,不准反击”。
日军出击后,仅仅几发炮弹,就把第二十九集团军位于长江南岸的指挥要塞给打掉了,接着突然抢渡长江,攻陷了百里洲等阵地,一直到月底,才退回长江北岸。
王缵绪自然认为是他成功收复的结果,但事实上,日军只是主动撤退而已。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许多逃出战场的日军官兵出现精神失常的症状,只能与大批伤兵一道向后方转运,相对战败而言,这种情况对日军造成的刺激更大,曾一度令第十一军陷入低谷,直到新任司令官横山勇到任。
横山勇有战术专家之称,他吸取前任阿南的教训,不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轻易出击,而一出击必使出“牛刀杀鸡”战术,即用几倍于对方的兵力来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