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在血盆里抓饭吃(第6/8页)
王陵基单刀直入,决定去找张斯可。
在与钟体乾、乔毅夫分道扬镳后,张斯可也急需通过实际行动,以借重于蒋系阵营,因此两人谈得很是投机。
之后,张斯可便在励进会内多方斡旋劝说,终于说动众人,率先将四川保安团还原为正规军。
保安团还嫌不够,张斯可又通过密商,把原属绥靖公署指挥的独立旅调了出来,一共是四个独立旅和八个保安团,终于凑足了一个集团军的编制。
第三十集团军能够成功编组,张斯可居功至伟,王陵基对此感激不尽,专门任命张斯可为军长,但张斯可只是政治场上的诸葛,既没有带过兵,也没有打过仗,因此并没有随王陵基出川,由副军长代理其进行指挥。
因为是靠张斯可一张嘴编织起来的,第三十集团军的人心并不是很齐,约束力也不强。王陵基任命的四个师长,只有两人随其出征,另外两人都以患病为由请假留川,此外绥靖公署所属的两个独立旅又远在西昌,集中缓慢,所以王陵基很晚才得以率部到达前线。
此时正是前线急需兵力的时候,陈诚来一个是一个,赶紧把王陵基派上阵。
一打,出洋相了。
第三十集团军的兵力主要来自于保安团,其中大部分是川军缩编时退下来的官兵,既被缩编,当然应归入“老弱”之列,在未重新进行整训的前提下,骤然之间根本无法胜任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战役。
各部纷纷败下阵来,仅在万家岭西南的麒麟峰阵地坚守了一段时间。麒麟峰山势险峻,不过山上仅能部署一个营,王陵基便将主力集结于此,采取轮换制,每天一个营,逐营替换,因伤亡过大,最后还是坚持不住退了下来。
刚出川就打了败仗,王陵基感觉很是受不住,毕竟他和杨森一样,从前打仗都胜多败少。
王陵基一通大吵大骂,可又不知道该朝谁发泄才好,幕僚劝慰他说,算了,吵架也没用,赶紧把现有防线固守住,先确保再不后退,然后寻机积极反攻才是正经。
王陵基觉得有理,遂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整理和训练,准备扳回局面。
整训需要时间,可他已经没有时间了,随后的问题不是出在“小泥鳅”们身上,说来说去,还是“大块头”惹的祸。
第三支川军集团来了。
从徐州撤出后,孙震第二十三集团军人马不整,但前方作战又急需兵力。李宗仁便让孙震将尚能作战的部队,编成第124、第125两师,前去参加大别山以北的信罗战役(信阳至罗山)。
第125师到达罗山县城西十里时,因不知城内虚实,师长王学姜命令部队就地扎营,他带上一名团长,两人打马先去察看地形。
中午走的,到傍晚还不见人回来,只是听到城门方向枪声密集。经过侦察,发现是日军正在进行迂回。
顾不得找师长,部队首先往前建立阵地,以阻击日军西进。前进过程中,电话兵沿途看到电话线便试线、呼叫,呼来呼去,猛不丁跳出一个声音,说话的人竟然就是“失踪”了的师长王学姜。
原来白天王学姜看完地形待要回身时,日军已经迂回上来,王师长避闪不及,只得退入罗山县城,进去之后才知道是座空城,于是拿起电话就打,凑巧便跟部队联系上了。
午夜过后,趁日军注意力转移,王学姜骑马出城,绕道回到了师部。
沿这一方向进攻的日军虽曾占领罗山,但一时无力分兵驻守,这才造成了一座空城,也让王学姜多了一段大难不死、绝处逢生的佳话。
因孙震有事回川,两师系由军长陈鼎勋指挥。陈鼎勋在得到王学姜的报告后,当晚便调整部署,将第124师推进至罗山附近的任岗,与第125师进行衔接。
日军增加兵力后,即从他们认为有空隙的地方发起进攻,但这个空隙正好被第124师补上,也因此第124师这一侧的战斗最为激烈。
由于一开始双方兵力都不是很足,尝试小部队进袭成为双方最为青睐的招数。第124师派小部队袭击日军营地,日军第二天便“投桃报李”,派先遣队迂回到川军右后背,攻下了小罗山高地。
小罗山高地下面就是第124师师部,在日军机枪的封锁下,师长曾苏元被关在屋子里出不去。情急之下,他打烂墙壁,才得以脱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