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5/11页)

所谓“荣军”,是从前线撤退下来逗留于安庆的负伤士兵。因自恃抗战有功,他们在安庆城内到处横行,进戏园子看戏不买票,搭汽车也不买票。更有甚者,为了搭到车,晚上在马路上用桌凳设置障碍,以阻止汽车通行,造成安庆的秩序相当紊乱,市面也极度萧条。

除了骚扰地方,到处滋事外,“荣军”还不时涌入省政府留守机关,索粮讨钱,搞得机关人员走投无路,难以应付。

前线已经溃败,后方又是如此混乱的一番景象,杨森大受刺激,他在军部召集全军军官训话时,当场痛哭流涕:“你们看日本把我们中国打成什么样子了,如果再不努力,我们将要当亡国奴了,到那时我们还活得了吗?我们要赶快进攻才行!”

杨森在部署完防务后,便在安庆城内贴出布告:伤残官兵到指定医院集合,过境官兵尽速离开,被打散了无处可去的部队,也可以负责收容,但必须接受整编。

有人尚肯听话,有人置若罔闻,直到三天后,发生了一件荒唐事。

有三个散兵,不听布告所宣,到处闲逛,他们把安庆公园里的鸳鸯错当成了南京板鸭,砰砰数枪,打死了几只,然后拿到餐馆让厨师烹饪加工,做成了美食。

这三个哥们是饱了口福,枪声却使居民陷入了恐慌。杨森派出的巡察队跟踪前往,在餐馆里来了个人赃俱获。

杨森下令将三个散兵予以拘捕禁闭。

关个禁闭还是刹不住歪风。杨森亲自带着卫士巡街,走进公园,又看到一个“荣军”在抓公园里饲养的野鸭子。

杨森腾地就火了,立刻让卫士上前,一枪把“荣军”给就地枪毙。

杨森发威的消息一经传出,安庆市面倏地安静下来,那些不服调遣、惹是生非的伤兵散兵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地秩序之良好还倍于平时,这大概就叫“乱世须用重典”。

蒋作宾感激不尽,地方与军队合作良好,有时,各级机构间出现问题,都主动找杨森协调解决。

驻防安庆四个月后,安庆警察厅长给杨森打来电话,说桐城发生了一件间谍案,他让桐城县长将案犯解来,可对方不理不睬。

要在以前,杨森会桌子一拍,马上派部队去把县长“请”来,但如今他就知道先打个电话了解情况。

县长解释说,所谓案犯是当地小学教员,大家闺秀,父母又都是桐城的绅士名流,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女间谍呢?

杨森决定亲自过问,让警察厅把证人送来。

证人到场,杨森愣住了,原来竟是两个小孩子:一个男孩,只有八岁,一个女孩,十二三岁。

杨森诧异地问陪他们前来的警察:“两个未成年人,怎么可以作证?”

警察说有证物啊。那是一张电报纸条,是从孩子书包里搜出来的,而且两孩子在警察厅都承认了,说系女教员派他们来安庆进行“活动”的。

杨森再看孩子,小脸全都吓到煞白,于是他便把警察支开,和颜悦色地单独与之交谈。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两小孩是姐弟,家里有部队电台借住过,那张电报纸条是报务员扔掉的无用电码,孩子好奇,就收集起来玩耍。他们这次到安庆,其实系逃学出来的,准备在安庆找外婆,外婆没找到,却因为跑来跑去、东张西望,被警察给逮住了。

警察厅是什么场所,既有书包里搜出的“物证”,又被警察拍桌子敲板凳地一吓,两小孩就糊里糊涂地承认是某老师派他们来的。

这真是葫芦僧判了葫芦案。杨森很生气,派人把孩子送回桐城,同时又责备了警察局长几句,让他立即结案。

“间谍案”发生后不久,杨森在安庆街上行走,忽然人群中起了一阵骚动,许多人在喊:“抓到汉奸啦,抓到汉奸啦!”

杨森心中一动,分开人群,挤过去一看,见几个满面怒容的人正抓住一个吓到半死的“汉奸”不放。

有了“间谍案”的经验,杨森赶紧说:“把他带过来,让我问话。”

人群中有认识杨森的,便把“汉奸”推到杨森面前。

这“汉奸”倒在地上,浑身瑟瑟发抖,吓得身体都软了,经杨森的卫士劝慰,才结结巴巴地说出了原委。

原来当天是端午节,按照安庆风俗,家家户户都要买点红布给小孩做衣服。此人买了布后,不经意地举起来朝着太阳一照,本意是想看看布质厚薄与否,可不凑巧的是,日机正好于此时飞过,便被误解成了给敌机打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