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4/11页)
年轻人中也有很多像杨森这样,性格热血,就爱打仗,他们为了避免麻烦,甚至自制军服、自垫旅费,直接跑到安庆来投奔杨森。
杨森在电报中要后方运送一万补充兵,一下子来了两三万,大部分是广安子弟。
亲不亲,故乡人,新兵走进营房,马上就有乡音招呼,那份亲热和融洽,也是在别的部队里很少能看到的。
兵员有余,杨森便将军中老弱者替换下来,发放遣散费,仍令其搭轮回川。
在安庆练兵期间,杨森重点吸取了淞沪会战的经验。
过去第二十军使用轻重机枪,和国内的大多数军队一样,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扫射。一见阵地前有风吹草动,机枪手马上拼着命地按扳机,结果整夹整袋的子弹一次性便打完了。
淞沪会战是与高手过招,日军机枪手通常就不会扫射,只会点射,很注重命中率,前面不管有多少目标,他都要一个个地予以消灭,十分节省子弹。
杨森在重新训练机枪手时,以此为戒,特别注重了点射。
此外就是有针对性地训练防空防毒,教授如何构筑隐蔽工事,这些也是以前国内战争上的空白点。
经过重组重训,第二十军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得以恢复和提高了战斗力。
就在杨森忙于厉兵秣马之际,前方战报传来,日军已攻陷南京。
南京失陷后,国内舆论曾认为日军会继续乘舰溯江西犯,直达安庆,而当时中国军队尚未完成对江面的封锁,安庆又仅有一个第二十军镇守。眼看着安庆难保,一时谣言四起,都说:“日军明天就要进城了。”民众草木皆兵,纷纷逃亡。
为了稳定人心,杨森每天派出军乐队和大队士兵,逢人就宣传,表示川军绝不放弃安庆,即便日舰真的明天就到,也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看到军队都不慌不乱,人们才陆续返回,市面也逐渐恢复起来。
杨森内安人心,外部防御,他将主力布置在最前沿,安庆城内只留一个团,战区拨来的重炮兵则被安排于长江北岸。
安庆除了第二十军,还设有新四军办事处。办事处负责人与杨森协商防区划分,并主动要求向前线推进。
安庆附近的其他友军,全都在收缩防线,尽可能离日军所占领区域远一些,杨森不知道这支新四军主力究竟强大到什么规模,竟可以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活动乃至于生存,便派人前去实地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他大跌眼镜,“新四军主力”一共才七八百人,几十条枪。
随着调查的深入,新四军的生存之道逐渐浮出水面:他们白天不露面,全是晚上行动,到达一处村庄,立刻脱下军装,化装为零,跟当地百姓混杂一处,让人根本分不出谁是民谁是兵。
过去在四川,杨森曾经有过跟红四方面军交战的经历,那时他只知道共产党的部队厉害,但不知道为什么厉害,现在他知道了。
杨森早年就有川中第一勇将之称,但也常常被人诟病为有勇无谋的“川中吕布”,就算到淞沪会战之后,他和第二十军将士给人的印象,仍然只是勇。当获知新四军的“秘密”时,杨森立刻有了一种面壁多年无法破壁,突然被高人敲了一下脑壳,然后大彻大悟的感觉。
杨森完成了一个自我蜕变,他偷师新四军,处处加以效仿。
第二十军建立了政工队,由政工人员对官兵进行抗日救国、保土为民的教育,同时还在各基层部队巡回教唱抗战歌曲。杨森甚至把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搬了过来,并扩大为“四大纪律、十四项注意”,要求部队早晚点名时必须集体诵读,齐声高呼,以作为全军的行动规范和指南。
出川抗战的川军,只要跟八路军、新四军邻近的,大多拜过师。邓锡侯、孙震、李家钰等人在北方,拜师的时间还在杨森之前,但这些“学生”里面,还就数杨森学得最惟妙惟肖。
除严明军纪外,杨森自己也率先垂范,经常揣摸如何跟地方和民众打交道。
光扯着嗓子装官腔吓人不行了,那叫军阀,现在再不能搞这一套。安徽的教育厅厅长是四川人,通过他的介绍,杨森与安徽省主席蒋作宾相识并且关系融洽。
当时安徽省政府已迁至金寨,仅留了部分警察在安庆维持秩序,但这些警察根本管不住“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