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3/11页)
淞沪会战把第二十军打残了,也把杨森弄得无比伤心。
很多人遭到这种沉重打击之后,或者一蹶不振,从此爬不起来,或者开始明哲保身,有意识地躲避作战,不肯再碰硬钉子,但杨森不是这种人。
追溯杨森的少年经历,可以窥见他这种性格养成的过程。
杨森祖籍湖南衡阳,是清末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世代以耕读习武为本。杨森的父亲考中过武秀才,能百步穿杨。杨森因是家中长子,父母对其期望很高,父亲给杨森立下的规矩是,必须习文,不许习武,以免影响功课。
可杨氏家族本有习武传统,杨森的叔伯兄弟习武者众多,杨森在读书余暇也就瞒着父亲,偷偷摸摸地跟着练。
到了端午节,家族组织骑射比赛,杨森就像传说中的霍元甲一样,猛不丁地大显身手,并勇摘第一。
杨父这才知道儿子偷练武术的经过,当着面狠批一顿,但是嘴上骂着,脸上却微露笑容。
不管习文还是练武,都是要出人头地。随着世乱迹象已显,文武兼备显然要胜过单纯习文。
广安有一座叫龙台寺的著名古刹,寺门前雄踞两尊石狻猊,每尊都高达六米,为整块白石雕成,作龙腾虎跃嘶吼状。寺僧们为了这两尊石雕,伐木做滑车,用数百人推挽,尽十年之功才搬到寺前。
这个有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年少时的杨森深受启发,即只要不计代价,奋斗到底,事业没有不能成功的,理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当时八股虽废,科举未停,杨森小小年纪就前去报名应考,文武都报了名,结果均名落孙山——文是新试题没练熟,武不是技艺不精,是嫌他身材矮小。
杨森十分沮丧,师友如此安慰:“假使你考中了文武两秀才,只能取一个,那你怎么选?倒不如一个都考不中了。”
杨森听了哭笑不得。
杨森不是不聪慧,《古文观止》、《八家诗选》等书都能背上百页之多,堪称班中翘楚。老师对他期盼甚切,全班命题作文,总是让杨森负责收卷,还告诉他:“你收卷时,一定要先闻一下,那文章条理畅通的,一定有异香,不通的,闻了能让你吐三天!”
杨森的作文属于有异香的,可惜自从他那次落弟之后,科举很快就废除了,于是他在中学毕业后,便去报考速成学堂。
尴尬依旧,杨森各门成绩都合格,唯独因为身高不够,体检老是过不了关。
主考官对杨森说明了不能录取的原因。杨森霍然而起:“我年纪小,所以才身高不够,等再过两年,一准是高大魁梧异于常人!现在怎么能因为这个,就阻碍我从军报国的远大理想呢?”
当时的主考官是周骏,听后大为惊异,感到杨森志向不俗,立即决定录取。
日后杨森身材魁梧,果然没成为“杨矮子”,非但如此,他那种不混出头就绝不甘心的劲头,还得让人仰视才行。
在四川内战中,杨森算是“混”出了头,成为一线川将中的翘楚。不过那是内战,杨森自己已经羞于提及,他要在安庆东山再起,实现自己人生新的飞跃。
杨森原先的家当,在川军中属于最破之列,可他的第二十军照样能打仗,不得不说,全是靠血肉硬拼出来的。
这种不计代价的血拼,终于为他带来了利好。以前第二十军的军饷很少,一直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淞沪会战结束后,军政部开始按照“中央军”标准发饷,再不用杨森搞什么“饥军政策”了。
蒋介石兑现诺言,给第二十军拨来大批捷克式或中正式机步枪以及进口武器,不仅装备了步兵,而且使杨森得以增配特种部队:每营一个重机枪连,每团一个迫击炮连,军、师、团各级,都有独立的通讯兵和工兵,指挥上更加灵活有效。
从川军中最穷的穷人,一下子跨越到最富的富人,杨森感觉是天都亮了一段。
接下来是兵员补充,这个很多部队都为之伤脑筋的问题,杨森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四川内战时期,他便以“本军系统化”为号召,在四川广开军校,其中仅军校培养的军官就不下五万人,此外又在他的老家广安大举练兵,广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退伍兵和年轻壮丁不计其数。
别的地方无人肯应征入伍,需要拉壮丁来凑,广安完全不用,只需杨森一个电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