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7/11页)

新四军的作战实践告诉杨森一个道理,有时后方攻袭战,要比前方硬耗有效得多,也讨巧得多。

1938年5月13日,在杨森的指挥下,原守淮南铁路的第二十军一部架设浮桥,突然渡河杀往巢县。

手上还有分内活,所以原计划并没有要攻占巢县,而只是想发动奇袭,杀些鬼子,挫挫此辈的嚣张气焰。在到达巢县附近时,碰到一个当地农民,听说川军将去巢县打日本人,农民透露了一个秘密:巢县城墙上有一个洞,洞口还不小,扛着机枪都可以通过。

根据情报,第二十军临时决定改变计划,索性杀进城去。

这天深夜,由两个营组成的突击队悄悄地往城里摸去。巢县城下有一条护城河,因为来不及准备,搭的浮桥还没有全部完工,但为了抢时间,工兵直接下水,将浮桥扛在肩上,让突击队冲了过去。

那些天正赶上天气热了起来,日本兵怕热,晚上一个个地跑到街上纳凉,此时睡得正香哩。

自南京屠城以来,这帮家伙骄横惯了,根本不相信半夜还有人敢相扰,就算是扰的话,登上城头防御不还有的是时间吗?

城墙上那个洞口,正是将他们送往地狱的绿色通道,突击队进城后,看到街上这么多活靶子,立即大开杀戒,一下子打死了两百多日本兵,有的人睡梦中就被干掉了,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异样。

惊觉的,还来得及逃的,全都退进了城内高地。

杀得这么痛快,源于奇袭二字,面对面攻防,尤其是仰攻,难度就大了。第二十军向高地冲锋十余次,均未能得手。

有鬼子在城内,就不能说真正占领了城池。杨森获悉后,欲邀驻合肥的鄂军会攻,以全歼巢县的这股残敌。不料徐源泉很不济事,没怎么固守,就率鄂军撤出了合肥。

1938年5月14日,第6师团占领合肥,随后向巢县大举增援。

这其实都是发生在一个晚上的事,所有变化和意外,均不是计划内所能预料。

拂晓之前,第二十军边打边撤,离开了巢县。

看着满街的死鬼子,第6师团气到七窍生烟,想想占领偌大一个合肥,也没死几个人,真恨不得马上将杨森捉住并大卸八块。其主力坂井支队南进之后,便奉令一刻不歇,舍了命地对第二十军发起攻击。

从合肥到安庆,大、小两关是主要防守据点,大、小关有失,安庆便成了死城,因此杨森只得将第二十军主力全部调至大、小关,与坂井支队展开决战。

1938年6月10日,坂井支队向第二十军发起全线进攻,战线长达四十里,投入兵力三千多人,且有山炮辅助射击,但当天并未能攻陷阵地。

第二天,一线日军增至七千,除山炮外,飞机也加入助战行列,多达九架飞机乌鸦似地满天乱飞,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

飞机对陆军造成的伤亡其实并不比火炮更多,其恶毒之处主要在于精神上的刺激,嗡嗡叫唤的声音足以令人崩溃。

第二十军伤亡遍野,战斗兵牺牲殆尽。前敌指挥官向杨森报告:“大关附近激战惨烈,已无法死守。”

杨森在电话中回答:“谁退下来就枪毙谁!”

指挥官便将炊事兵、勤务兵全部补充一线,继续死守死战。

当天,杨森也亲自赶到大、小关督战。在那里,他看到第二十军已死伤了三千多人,但是官兵至死也不肯退后一步,确实已经竭尽全力。

大、小关决战的同时,日军在水路也没闲着。杨森在江面布设的水雷、两岸修筑的工事,皆被日本海军陆战队所打捞或摧毁。

1938年6月12日,日本台湾旅团及海军陆战队相继在安庆附近登陆,而此时杨森在主力北调后,能用于守安庆的,不过正规军四个连,再加上城里的守备队和警察。

安庆无论如何是守不住了。杨森下令放弃安庆,并定于晚上十二点全军撤退。

唐生智守南京,撤的时候乱七八糟,很大的原因是守城部队皆非其亲兵,关键时候全都不服从指挥。第二十军皆系杨森嫡系,他让怎样就得怎样,说好十二点撤,没人敢提前一分钟走人,因此尽管在放弃大、小关后,安庆实已处于三面包围之中,但整个撤退过程仍然能做到有条不紊。

杨森将四个连设于山上,尽力抵抗,以掩护安庆市民撤退。杨森本人在安庆市里巡视一周,确认市民已撤离后,方才告别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