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18/21页)
知道什么叫下课吗,下课就是走出教室,没事可干了,那你还不如直接拿把刀把刘某给杀了。
刘文辉将剩余的所有正规部队都收缩到汉源、雅安两城,其中汉源交给以守会理闻名的刘元塘,雅安则由他本人亲自坐镇。
按照原计划,红军并不打算留在西康,所以他们对两城断粮断水,未发动大的进攻。但就在这时,张国焘本人忽然改变了主意,认为出兵成都过于冒险,应在西康立足。
如果刘文辉在旁边听到这句话,他的头发得吓到根根直竖。
红四方面军的攻坚能力和火力配置,要大大超过中央红军,只要有足够时间和愿望,绝对有把握攻破两城,取下西康,这一点刘文辉毫不怀疑。
不过,这次“将”却没有听“帅”的。
徐向前正打得手顺,岂是上面一句话就能拦回去的,他说:“现在早已不是山大王的时代了,我能往,寇亦能往,蒋介石不会让我们僻处一方,优哉游哉的。”
张国焘也知道在西康发展,补充不易,你想刘文辉都活得那么饥寒交迫的样,还能挤出多少油水。
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徐向前留下少部分兵力,对两城围而不攻,大部队继续向东席卷。
眼看四川腹地受到威胁,刘湘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他亲自赶到成都以西的邛崃县督师,同时急调作为第二十一军主力的模范师(郭勋祺师)沿路防堵。
郭勋祺在土城一役中一举成名,便以为红军没什么了不得,他把强势之中的红四方面军当成了弱势之下的中央红军,大言不惭地要与红军在名山县进行正面决战。
进入名山之后,郭勋祺见到刘文辉的部队仍在争相逃命,拦都拦不住,便下令用机枪向溃兵扫射,还说:“把这些杂色部队清除掉,我们好去打红军。”
等到双方交手,郭勋祺才发现“杂色部队”的对手确实非同小可。尽管川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用重机枪、手榴弹和炮弹进行压制,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红军却毫不动摇,中间只是稍停一下,又立即冲锋,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郭勋祺智穷力竭,被迫弃名山而去。与此同时,已供刘湘直接调遣的另两路川军也被红军打得左摇右晃,南面的李家钰丢掉了战略重镇百丈关,北面的“常败将军”邓锡侯则干脆找不着北了。
刘湘为此急到吐血,说:“打了二十多年仗,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硬手。”此时刘湘与蒋介石的矛盾已日趋尖锐,刘湘最忌“中央军”入川,但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也只能向蒋介石紧急呼救,请其派兵增援。
蒋介石根据中央红军北上的路线,已将兵力调往陕西,当时的部队都靠两条腿行军,谁也不是飞行侠,哪里是你喊一声就能立马赶过来的。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有“获百丈者,必得成都”之说。再打下去,就将进入丰饶的川西平原,红四方面军欢欣鼓舞,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935年11月17日,红军乘胜攻向郭勋祺所退居的黑竹关。
黑竹关距离刘湘所在的邛崃总指挥部,已不足六十里,但这里地形险要,并且有早就修筑好的碉堡群。
蒋介石在江西与中央红军斗法时,使用最多的便是碉堡战术,他一再向川军推荐这一法宝,因此早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川军便开始沿江修筑碉堡。
同是碉堡,还有一个如何修筑以及布置火力的问题。张国焘曾与徐向前一起指挥渡江战役,那个时候的川军碉堡,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参谋团入川后,提出的口号就是“勤修碉,广筑堡”。贺国光发给各路川军的电文,每电必提碉堡,所以川军私下都称贺国光为“贺碉堡”。
上有参谋团的飞机作空中检查,下有军部来人的就地监督,而且均非常认真,最后逼得旅长都不得不去搬木动土。这些碉堡阵地也让张国焘发出感慨,直呼“威力较前大有进步”。
郭勋祺凭借黑竹关的碉堡阵地固守,场面与名山的那一幕大体相仿:川军用重机枪对攻上来的红军进行猛射,红军前仆后继,前方不断倒下,后方不断补充,一眼看过去,依旧遍地都是红军,且势如潮涌,杀声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