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风云(第7/10页)
就在刘湘纠结于如何才能“自守”时,比他小几岁的“幺爸”却把目标定在了“问鼎中原”上。
刘文辉不是看不清时势,但他说,四川光守是守不住的,这里原本就非坐守之地,历史上你看谁坐守四川能守得住?所以应该“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刘文辉熟读史书,据他总结,中国历史上平民造反成功者少,而诸侯造反成功者多,既然成功的可能性这么大,为什么要“闭关自守”,把目标定得这么低呢?
他公开声称,他要效法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复兴中华,把中国带向现代化。
在当时,不知几多人想“做皇帝”、“当总统”、“夺天下”,但大家都憋在心里不说,展示给各界的全是各种各样漂亮的口号。所以也有人劝刘文辉含蓄一点,没必要树大招风,刘文辉的回答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话语之中,孟德公那种敢说敢做、舍我其谁的气概已毕露无遗。刘文辉确实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自己的目标。
四川诸侯一度曾多如牛毛,其间互相攻伐,据张澜统计,仅自熊克武建立防区制后,川中即经历大小战争四百余次。诸侯们从“春秋”杀到“战国”,最终大诸侯由数十个合并为八个,即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杨森、刘存厚,李家钰和罗泽洲常被视为一家,因此被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每个诸侯都朝不保夕,连刘湘也起起伏伏,多次跌入谷底。只有刘文辉始终保持蓬勃的上升势头,加上他的防区多在川南,向为富饶之地,犹如当年的曹魏之雄踞中原,想不做大都难。
就在许多诸侯寅吃卯粮,连过冬都困难的时候,刘文辉的部队依旧能做到按月发饷,从而提前跨入了小康社会。
不知不觉中,刘文辉超越刘湘,跑到了第一名的位置,在他后面,分别为刘湘、邓锡侯、田颂尧,他们仿佛是战国时代的秦齐楚赵,所以又有好事者对其冠名曰:七雄四强。
距离还在继续拉大。
曹操能争霸天下,政治谋略才是他的看家本领,在这方面,刘文辉丝毫不让前辈,其纵横捭阖的手段直让人看到眼花缭乱。
他用保定军校的关系,来罩住邓锡侯和田颂尧,邓、田既在四强之列,就都不是省油的灯,但刘文辉又巧妙地通过与刘湘的家族关系,一有风吹草动,便放风要“二刘合作”,以对邓、田进行威吓和挟制。
“秦齐”联手,“楚赵”必然完蛋,邓、田对此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乖乖地待在保定系里面,跟着刘文辉耍枪弄棒。
就算是李家钰的军官系,刘文辉也有办法连宗,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前身是四川陆军小学,正是刘文辉上过的学校。
刘文辉左拉保定系、右牵军官系,使得“七雄四强”中的三分之二力量都归入了他的阵营,在与刘湘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占尽便宜。
在刘文辉面前,刘湘也相形见拙,只能以自己在军事方面或许比对方稍强而聊以自慰。
可就这点小安慰,刘文辉似乎也不打算留给侄儿。
合纵连横仅仅用来牵制大诸侯,对中小诸侯,刘文辉向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那些可怜的诸侯们毫无招架之功。
刘成勋是刘文辉的老上司,对其有知遇之恩,且两人同为“大邑系”,但刘成勋此时已日薄西山,垂垂老矣,防区又与刘文辉毗邻,刘文辉就找了个理由,堂而皇之地将其一并了之。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亦与曹阿瞒极为神似。
吃掉刘成勋,刘文辉尽得三师三旅及大片地盘,防区扩展至整个西康。
接着,他又联合刘湘,对同样曾经辉煌,如今落魄的赖心辉发起致命一击,直到将其赶出四川,驱入贵州。在并掉赖心辉之后,刘文辉的防区开始与刘湘密切衔接,成了邻居。
小虾米越来越少,刘文辉的胃口却越来越大。
在“下川东之战”中,刘文辉连手指头都不用动,就从刘湘那里取得资、内两县。这两座县城其实并不好拿,因为刘文辉此前与军官系的关系不错,拿了这两座县城,也就等于站到刘湘一边,与李家钰等人翻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