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风云(第6/10页)
身着西装的“刘督办”登时面红耳赤,随即退席仓皇而去。
刘湘讲话当然有不妥之处,可这院长也未免太尖酸无礼了些。只能说,那时候的教授和知识分子有的是独立精神,敢跟高官显贵放炮并以此为荣的不在少数。
当然,反过来也得替刘湘说句公道话,他作为重庆实际的“土皇帝”,虽然被人中途哄下台去,导致脸面全失,但事后既未发火也未报复,这就不是一般人,也特别是那些平时吆五喝六,手上握根枪杆子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诸侯们所及不上的。
你换杨森来试试,“蛮干将军”有可能当场发作,桌子一拍,暴喝一声:“请你不要打断我的讲话,否则滚出去!”
刘湘对自己的形象也曾自鸣得意,所谓得天下先要得人心嘛,这可是当年先主的取胜之道。
然而在刘文辉崛起之后,他就得意不起来了。
连刘湘都遭人起哄,可见诸侯们的发言水准,但刘文辉例外,他几乎就是个天才的演说家。
刘文辉讲话,从不依靠秘书写稿,所有布局、段落、内容全系他一人构思,秘书至多不过执笔整理而已。他还有一个习惯,即不讲重复的内容,哪怕是同一主题,每讲一次,就要修改一次,加进其他素材和观点。有一个主题,据说他讲过十八次,这十八次的发言稿竟然完全不同。
你还别小瞧了演讲,西方政治家有哪个不是演说家?若不会演说,都迈不进政治这个门槛。
刘文辉出来讲话,就相当于一个政治家的即席演讲,往往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就算讲的时间长,听的人也丝毫不觉厌倦,与刘湘等人形成不小反差。
这还不光是口才,更关系到一个人的见识。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不甚好读书”,不知道皇叔是不是继承了家族血脉,在这一点上他跟其先祖刘邦倒十分相像——刘邦的文化底子也很薄,有一段时间还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干过把儒生的帽子当夜壶这样的惊人壮举。
刘备的对手曹操就不一样了。尽管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的出场是“好游猎,喜歌舞”,官宦子弟的喜好一个不少,但他肯定是饱读诗书,要不然怎么可能写出《短歌行》那样的传世名篇?
读书跟不读书有没有差别?有差别,而且大了。
刘备的前半生,始终飘零无依,其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助阵,却仍屡战屡败,原因之一便只能归咎于他书读得太少,连“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大方向都搞不清楚。相反,曹操能成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很大程度上就得归功于他的喜读书、善读书。
刘湘是从刘备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乎同样与读书无缘。他小学还没毕业,以培养下级军官为务的速成学堂也远不能与保定军校相比,虽然小时候有那些所谓“挑灯夜读”的神话佳话,但只要看看上学时平庸的成绩单就知道可信度多大了。起码有一点不能否认,刘湘从军后,从没有人看见他“手不释卷”过。
刘文辉则不同,他最喜读书,像《战争论》这样军政大家的书籍尤其珍爱。平时只要稍有余暇,即手不释卷,甚至在庭院散步时,都不肯浪费时间,一定要让秘书们给他选读杂志上的重要文章和消息。
川中诸侯虽多如牛毛,然而像刘文辉这样军政两方面才能都极为突出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包括刘湘在内,大多数人树立权威,依赖的不过还是手中的军权,独有刘文辉,号称“以军为主,以政为辅”,也就是说他发号施令,不光靠膀子粗,还有挡不住的个人魅力。
打个比方,如果刘湘是川版刘备,刘文辉就是川版曹操,从见识到气魄,莫不如此。
刘湘的“闭关亦能自守”并非口误,而更可能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当时“二次北伐”已经结束,在张作霖主持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被推翻之后,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俨然已可号令天下。
纵使刘湘曾不止一次有过“做皇帝”的梦,但到了这个地步,也有了力不从心之感。老实说,能够像刘皇叔那样“三分天下有其一”,他已经庆幸不已了。
刘湘的最高目标,已被他截止到诸侯,当然是统一四川后的诸侯,因此才会说出“闭关自守”的话。有人根据刘湘迷信风水,不断迁移父母祖坟,就认为他仍想“做皇帝”,甚至还有人列出刘湘“称帝”的具体步骤和“国号”,可那实在是捕风捉影,因为既不符合刘湘相对务实保守的个性,也不切合当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