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风云(第8/10页)

应该说,刘文辉不是那种气窄量小,见了一点诱饵就忘乎所以的人,他敢伸且能伸这个手,就说明连“李罗杨”这样的“七雄”也被他列入了菜单。

李家钰由于基本没怎么参战,所以无论防区还是兵力都保存完好。但另外两个可就惨了,杨森是防区全部丧失,罗泽洲也在被打得抱头鼠窜的同时,连失两县。

杨、罗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气,都主张出兵对刘文辉进行报复,同时夺取防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在吃食进补之后,也才有力量找刘湘报一箭之仇。

李家钰却并不积极。

这位军官系首脑既能异军突起,由邓锡侯的部下而迈入“七雄”,与邓锡侯等人平起平坐,自非等闲之辈。他有个绰号叫做李矮子,有人说他是“矮子心多”,而李家钰也确实不像罗、杨那么莽撞,处理事情比较稳重。

在他看来,如今刘文辉兵强马壮,军官系又刚刚落败,此时并非主动向对方出击的最佳时机,取胜也毫无把握。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胜了又怎么样呢,辛辛苦苦夺回几座县城,单是喂饱罗、杨这两个饥肠辘辘的家伙都不知道够不够,他其实没多少实际利益可得。当然如果败了,那更是罪魁祸首。因此这笔账不管你怎么算,都会觉得划不来。

李家钰认为,他完全可以效仿刘文辉,在“四强”中间玩平衡木,那样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用不着如此冒险。

李家钰这么一犹豫,罗、杨心里都极不是滋味。

不是说“罗心慌,李不忙,逼得杨森赶乡场”吗,你老人家自然是闲庭信步,怎么都不着急,我们可是度日如年啊。

罗、杨赶到李家钰的防区总部遂宁,哭着喊着求着,要让李家钰担任“同盟军”总指挥。消息一出,四川军官生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闲散的,也都纷至沓来,齐聚遂宁,而且皆愿奉李家钰为领袖——我们又不是厦大(吓大)毕业的,怕什么啊。现在你只要说一句话,让我们到哪就到哪,绳子一松,亮着牙就给你冲过去。

老大做到这个地步,夫复何求?过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待遇,想来也不过如此,李家钰欲罢不能,在无法推却的情况下,只得勉强接过总指挥一职。

没等他正式下达命令,甚至绳子还没松,罗泽洲和杨森就呲着牙,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见此情形,李家钰已毫无退路,他不能不真正参加进去了。

1929年4月,继“下川东之战”后,“上川东之战”随之爆发。

军官系这帮人只知道要混出头,但那闹哄哄的场面早就惊动了刘文辉。

知道你们趁我一个不注意,就要出点幺蛾子,果然耐不住了。

就算“李罗杨”老老实实坐在家里,刘文辉都有把他们摆上餐桌的心,何况还自己爬了上来,那不正好吗?

在李家钰的同盟军出击之前,刘文辉早就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做好了充分准备。

李家钰攻击受挫,接着又得到了一个对他极其不利的情报:邓锡侯、田颂尧也加入了这场是非,尽管他们多少有些被迫的意味。

李家钰、罗泽洲原本都是邓锡侯的部下,后来虽独立出来,但在名义上仍归其节制指挥。

刘文辉放出话来,说:“李、罗、杨是四川祸乱根源。”在从政治上将“李罗杨”置于不利境地后,他指给邓锡侯两条路走:一条是惩处你那惹祸的下级,“平乱”后自有你的好处,另外一条就是跟我决裂,那我再和刘湘“二刘合作”,找机会修理你。

同样的两条路也给了田颂尧。邓、田都明白,虽然刘文辉出的题目貌似多项选择,其实答案却只有一个。

邓锡侯赶快给李家钰和罗泽洲发去电令,要求停止作战,各自率部撤回原防,否则刘、邓、田三家将联合“平乱”。

李家钰从接到电报起,一颗心就猛地沉了下去——“四强”中的三强联手,纵使刘湘也得退避三舍。

“上川东之战”一共才打了四五天,什么结果也没出来,就以李家钰宣布撤军而告终。战争虽然结束,可事情并没有完。

刘文辉好不容易抓住这么个机会,哪里肯舍,裹挟着邓、田两部,在后紧逼围攻,使得李家钰被迫撤出遂宁,退居顺庆。

刘文辉又追到顺庆,但他又想到李家钰实力仍保存完整,硬攻的话自己难免也要损兵折将,于是他便坐而屯兵,将李家钰围在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