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6/17页)
贞观四年的时候,他以兵部尚书身份入相;贞观九年,他在参与到李靖总指挥的灭吐谷浑之战中,任积石道行军总管,并取得胜利;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封他为陈国公;贞观十四年,他又参与到灭高昌之战中。
不过,也正是那场灭高昌之战,让他有了异心。原来,灭高昌后,自认劳苦功高的侯君集有些得意忘形,大肆收敛财物,被人举报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令人将其抓住关了起来。虽然唐太宗念他以前的忠诚,很快就将他释放,只没收了他贪污的财物,并未对他加以惩罚,可侯君集还是非常不满,觉得唐太宗太严厉,自己贪污那点儿财物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应得的。
当然,那时候的他还只是发发牢骚。不然贞观十六年,魏征临死前也不会向唐太宗推荐他,说他是可依赖之人。
魏征做梦也不会想到,侯君集会有异心。而那异心一生出便再也收不住了。
侯君集的异心是在贞观十七年生出的。那次,张亮被派往洛阳做都督,在给张亮喝酒饯行时,侯君集多喝了几杯,开始发牢骚,且为张亮抱不平,说张亮之所以被派出,皆是受到了排挤。
“你呀,和兄弟我一样,都受到了他们的排挤!”侯君集喝得眼圈发红。
“排挤?受谁的排挤?”张亮不以为然道,“我并没觉得出宫任职就是受到排挤!对了,陈国公,你怎么说自己也受到了排挤呢?”
“我平定了一个国家,回朝后反惹陛下大怒,这不是受到排挤吗?”侯君集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他挽起自己的袖子道,“你说,这样受排挤,怎么可能不造反?如果你愿意,咱们一起造反!”
张亮惊诧不已,手里的酒碗差点儿掉落在地。
“不!不!不!”张亮一边摇头,一边起身,扶着侯君集道,“陈国公是喝醉了,说胡话吧!”
第二日,张亮走在赴洛阳任职的路上,越想越可怕,半道折转回来,把侯君集和他喝酒时说的话汇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先是一怔,接着大度地说,侯君集一定是喝多了,还说念他是功臣,也是酒话,不必当真。
当然,唐太宗虽然没有将侯君集抓起来审问,甚至连叫来质问都没有,不是他真的那么信任侯君集,而是他知道,不管是审问还是质问,即便侯君集真说了那话,也是不会承认的。何况魏征临死前,专门向他推荐了侯君集,魏征推荐的人,应该不会错。
就当他是一时的酒话吧!
唐太宗一如既往对待侯君集,只是多了份心眼。
侯君集却一直无法释怀自己贪财物被囚的事,他的满腹牢骚和怨言也引起了不怀好意的李元昌的注意。
李元昌素来不受哥哥唐太宗待见,知道侯君集也心有怨言后便时常在侯君集面前火上浇油,促使侯君集的怨言越来越多,慢慢转换成了怨恨。
“不如我们谋反吧!”侯君集脱口而出的这句话,马上就获得了李元昌的响应。两个人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推举太子李承乾做皇帝,逼唐太宗退位。当然,他们推举李承乾,并非是看到太子李承乾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而是除了对唐太宗不满外,还想给他们的谋反找个“正当理由”。
几个心怀不轨的人聚在了一起,商讨起了谋反之事。不过,不管是侯君集还是李元昌,都无法拿出一份完善的计划,在谋略方面,他们都不擅长。
“如果我身边也有房、杜二人那样的谋士就好了!”李承乾突然说。
侯君集和李元昌有些尴尬。不过李承乾的这句话倒给了侯君集启示,他说:“太子殿下,有一个人倒有杜公之才!”
“谁?”李承乾和李元昌同时问。若他们真如一个拥有杜如晦之才的人,政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多了。
侯君集一字一顿地说:“驸马,杜——荷!”
杜荷是杜如晦之子,也是唐朝驸马,娶了唐太宗的第十六个女儿城阳公主为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李承乾和李元昌互看一眼。
侯君集继续说:“此人的谋略和他父亲不相上下,且比他父亲更有野心,胆子也大!”
“可是他会愿意和我们一起谋事吗?”李承乾有些怀疑。虽然杜如晦死了,但唐太宗对杜家一直以杜如晦在世时对待,杜荷有谋反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