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8/17页)

杜荷冷笑一声,一握拳头,眼露杀机道:“只要瞅准机会下手,我们的计划一定会成功的!”

杜荷的这个计划,已经不是逼宫了,而是杀皇上。从这点上来说,杜荷绝对比他父亲杜如晦狠多了。

“弑父……”李承乾喃喃了一句,心里一痛。毕竟那是他的父皇啊。

“不是说逼宫吗?怎么变成弑帝了?”侯君集也大为吃惊,虽然他知道,逼宫不成必定要“弑帝”,可此时说出来时,还是让他心有余悸,唐太宗可是他一直以来都忠诚追随的人啊。

“既然决定谋反,就不能有‘妇人之仁’。”杜荷说,“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陛下,逼他退位,谁有把握?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把他……杀了!”

毕竟是要杀皇上,杜荷说到最后的时候,也有些心虚,声音小了很多。

杜荷的话不错,以唐太宗的智谋和战斗力,只有趁他不备时将他杀了,还能怎么做呢?几个人都不再说话,场面安静下来,全都看着李承乾,等他拍板做最后的决定。

“殿下!不能再犹豫了!”杜荷催促道,“无毒不丈夫!想成大事就要不拘小节!”

李承乾好半天才叹口气说:“都怪父皇太偏心……”

不用再说下去了,大家知道,他同意了。

“好!既然太子殿下答应了,那我们就各自去做准备,一旦我从司天监那里听说天有异象,我们就行动!”杜荷最后说,俨然他才是这场政变的主角。

第一百一十一节 李佑谋反

(5)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二月,就在太子李承乾等待合适时机发生政变时,有一个人提前动手了,这个人就是李承乾同父异母的弟弟,唐太宗的第五个儿子,与阴妃所生之子——齐王李佑。

李佑是在他的封地齐州(今山东历城)起兵的。

李佑的谋反,追根究底与他的母亲和舅舅,或者说与她母亲的娘家不无关系。因为,李家与李佑的母亲——阴氏的娘家阴家是有世仇的。这世仇结于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

阴氏是隋朝将军阴世师的女儿,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谋反时,作为镇压李渊的将军阴世师不仅杀了李渊最小的儿子李智云,而且还令人掘了李家的祖坟,推翻了李家的祖庙。杀子掘祖坟毁神庙,这是天大的仇啊。李渊将阴世师恨得咬牙切齿,攻入长安后,阴世师成了俘虏,第一个被李渊送上了断头台。随后,阴家也被抄没,所幸阴氏和尚且年幼的弟弟阴弘智因在外地,没有被杀,抓回来后没入宫中为奴。

或许是自家悲惨的遭遇,让阴氏自父亲被斩,家被抄后便没有了笑容。她的心里只有恨,只有对李家的恨。在宫里,只要有机会见到弟弟阴弘智,她便给他讲阴家和李家的恩怨,并恨自己不是男儿,无法为阴家死去的人报仇。

阴氏一定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唐太宗立为妃子,如果知道有这么一天,她一定不会给弟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仇恨的种子的,因为正是她种下的这颗仇恨的种子,才让阴弘智随着年龄的长大,心里那颗仇恨的种子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最终,阴弘智内心的复仇种子又洒在了外甥李佑的心里,并直接导致李佑谋反。

李佑在李世民登基初期被封为楚王;贞观二年又被封为燕王,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贞观十年又改封齐王,拜为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贞观十二年,李佑因病滞留长安,直到贞观十五年才前往齐州封地。

李佑的谋反念头,是从贞观十二年,也就是他在长安养病时滋生的,那时候,他的舅舅阴弘智有了更多和他接触的机会,先是说服他,让他招募壮士自卫。

“诸王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你不武装自己,迟早会被他们杀了的!”阴弘智说。

李佑一想,可不是吗?在长安的这一段时期,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那不动声色的较量。

只是,这种较量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争储君位,不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之间的事吗?他一个庶出皇子,又不受父皇特别的宠爱,有什么资格去争去抢?

李佑这么一想,情绪低落起来。谁不渴望得到储君位?他也渴望,只是离他太远,他够不着而已。李佑情绪的变化,全被阴弘智看在了眼里,他趁机说:“别以为储君之争就和你没有关系了,你们同是皇子,他们能争,为何你不能争?机会可是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