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杨文干事件(第8/24页)

李建成这么想了后,先安排杨文干在东宫做了宿后,观察他对自己的忠诚度,发现杨文干既忠诚又没花花肠子,便想向父皇推荐杨文干,可又怕引起父皇的怀疑。于是便让中允王珪和韦挺一起向父皇身边的大红人,中书令封德彝举荐。这封德彝是个多面人,既讨好秦王,又讨好太子,更讨好皇上。也就是说,他有本事让任何人都觉得他是忠于自己的。

封德彝见太子的两位心腹向自己举荐杨文干,也便爽快地答应了。

皇上信任他,见他举荐,也便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并授杨文干庆州都督之职。

太子李建成给杨文干布置特殊任务,是在杨文干被授了庆州都督之职,临去庆州任职前。

太子李建成笼络人心的方式就是实打实地赠珍宝。那天,他特意召杨文干进殿,与王珪、韦挺等人把酒言欢,聊得很是投机。最后,他令人送来一些宫中宝贝当场赠予杨文干,称要和他做“布衣之交”。

杨文干是个性情中人,见堂堂太子要和他做“布衣之交”,还赠他珍宝,顿时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即表示一生都会忠于太子,为太子生,为太子死。

“太子殿下,微臣从现在开始,生是太子的人,死是太子的鬼!”杨文干含着热泪说(连这样的表忠心之言,都很像程咬金对李世民说的)。

杨文干表完忠心后,李建成觉得时机到了,对王珪递了个眼色,王珪也就把太子想让他在庆州训练乡勇的事说了。杨文干当场把胸脯拍得咣咣直响,表示自己绝不辜负太子的信任。

就这样,杨文干带着太子的使命去了庆州,开始招募乡勇,并对其加以训练。需要铠甲兵器时,杨文干就向李建成求援。李建成在接到杨文干的求援信后,也会即刻派人送去,而每次押送铠甲兵器的就是尔朱焕、桥公山二人。

(5)

杜淹把他了解的杨文干的事,全都说给了侄子杜如晦,说的时候,难免还要添油加醋。他说杨文干在庆州训练乡勇时,曾口出狂言,说要誓死守卫太子殿下,誓死和那些同太子殿下作对的人为敌,等等。

“太子招募那么多长林军分散在长安各地,又有李艺兵马的支持,还让杨文干训练乡勇,这太反常了!秦王殿下这里……”杜淹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着杜如晦。杜如晦是个多么聪明的人,根本不需要他再多说什么。

“好了!知道了,你下去吧!”杜如晦,不动声色地说。

杜淹看着杜如晦,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杜如晦瞟了一眼叔叔,又问。

“如若秦王殿下需要我做什么,我绝不辜负秦王殿下的信任!”杜淹又说。

“什么意思?”杜如晦再次瞟了一眼叔叔。

“那给杨文干送铠甲和兵器的尔朱焕、桥公山,我很熟的,那尔朱焕还欠我人情呢,见了我,都恩人恩人地叫!”杜淹说着,言语里有夸张,眼神里有狡黠。

杜如晦知道叔叔又在想什么阴谋诡计,想要再问得仔细点儿,但想了想还是没问。他要将此事告诉房玄龄,商量一下再说,于是便说:“你还是先回去吧!”

杜淹有些不甘,但见侄子对自己下了逐客令,知道再说什么也没意思了,只会徒增对自己的反感,只得离开。可走出两步后,他又回头小声道:“杨文干这事,如果告太子殿下谋反之罪,不是不可能!”

杜淹说完不再停留,径直走了。他知道,自己撂下的这句话,够侄子好好想想的了,也够秦王李世民思索半天了。他等他们的决定,他等得及,不急。

杜淹离开后,杜如晦确实发了会儿呆,这才去了房府。房玄龄听杜如晦说了杜淹和他说的那些话后,笑着说:“你这个叔父还真不是一般人,是个人才!幸好来秦王府了,不然若去了东宫,用这种招数对付秦王,也够秦王受的。”

“确实,一般人能想出这种缺德事?” 杜如晦苦笑一下又说,“不过,他有句话倒是对的,有些事,秦王不能袖手旁观,不能任由发展!”

房玄龄收住笑,点了点头说:“此事还须我们尽快告知秦王,商量一下。”

这一夜,杜如晦和房玄龄都在想杜淹的最后那句话: 告太子殿下谋反之罪,不是不可能!

近段时间,太子李建成风头太盛,皇上好似不仅向着太子,也在防着秦王,是需要压压太子的气势。不过,在他们转天将此事向李世民说起时,李世民却只是长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