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14/21页)
幸好,李世民比起父亲李渊来,更为果断,而正是他的果断和逆流而上的性格,扭转了局势……
第十六节 前后夹击战霍邑
(8)
经历了一场黎明前的黑暗,李渊父子终于迎来了曙光。
李渊很感激儿子李世民的跪求,也庆幸自己没有回撤,因为那运粮大军真像李世民说的,在李世民雨夜跪求父亲的第二天就到了,和粮草一起到达的还有刘文静,以及两千匹战马,而那些战马就是突厥回赠给李渊父子的良马。
坏天气就像李渊父子起兵的一道坎,经过那晚后,那道坎被他们跨过去了,一切都顺利起来。粮草来了,他们的补给有了,士兵们的士气也回来了。雨虽然并未停,但却小了很多,李渊还有什么可犹豫,可迟疑的呢?他即刻下令直奔霍邑。
守霍邑的是宋老生,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后,西京留守代王杨侑随即派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守李渊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霍邑。怕李渊父子改换路线,杨侑还让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河东郡城。
仗要一场一场打,李渊父子没准备躲宋老生,不仅不躲,李渊还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霍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李世民对父亲说,“既然雨还未停,不如让大部队还在此休息,我带人先去侦察一下。”
李世民觉得,连日的大雨,一定让宋老生放松了警惕,认为他们不可能这么快就到达霍邑,这是他们近距离侦察敌情的好机会。如果大部队一起上的话,宋老生很快就会知道,如果他固守在城里不出来,他们久攻不破的话,对他们非常不利。一路上,他们的每一场仗,都必须速战速决,绝不能恋战。对宋老生来说,他需要的是持久战,拖得越久,对他越有利,所以他只需要坚守就行了。
李世民的策略是,逼宋老生出来。或许是意识到了李世民的远见和谋略,李渊没有征求裴寂和李建成的意见就答应了。
于是,李世民亲自挑选五千精兵,然后与刘弘基、阿史那大柰一起,抄小路向霍邑逼近。靠近霍邑后,李世民发现,霍邑的城门并非固若金汤。
“这该不会是宋老生使的空城计,诱我们进城的吧!”刘弘基说,他想起了李渊对突厥使的那场空城计迷魂阵。
李世民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不像是陷阱,很可能是大雨让宋老生的警惕性有所降低,甚至将雨当成了他的一道屏障。不过,到底是陷阱还是大意,进去看看就知道了,李世民决定乔装打扮,混进城里去了解情况。
“大都督,这……太冒险了吧!”刘弘基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世民不以为然。
大都督都敢冒这么大的险,李弘基还能说什么呢?
“那就让我带几个人去吧!大都督和统军就不用去了,等我们的消息。”刘弘基说。
“让我带人去吧!”阿史那大柰也说,“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很危险的,你们不能去!
“我去!”“我去!”李弘基和阿史那大柰争抢着。
李世民笑了,能有这样的下属,这样为对方出生如死的朋友,李世民很欣慰。他在刘弘基和阿史那大柰的肩上拍了拍,说了句“好兄弟”然后一脸严肃地说:“正因为危险,所以才只能我带人去!在危险面前,我是你们的大都督,更不能退缩!”
这是李世民一贯的做派,每上战场,每遇危险,他总是抢在最前面。刘弘基和阿史那大柰还想说什么,却被李世民制止住了。
“那我和大都督去吧!”刘弘基冲李世民说完,又冲阿史那大柰说,“统军,你带兵在外面,如果我们发生什么意外,你就马上向大将军汇报!”
李世民想了想便答应了,有了刘弘基的配合,事情应该会更顺利。于是,李世民和刘弘基挑选了几名士兵,和他们穿上老百姓衣服,装成了挑粪、买菜、走亲戚的,竟然真就混进了城。经过一番侦察后,他们发现,霍邑除了他们刚刚进来的正门外,还有两个门:南门和东门,南门和东门的守卫似乎比正门更严一点。
“这宋老生还真怪,正门这么松,东门南门倒是严防死守的。”刘弘基说。
“很可能是想让我们进得来,出不去!”李世民皱眉沉思片刻又说,“而且……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东门和南门也可能是他们的退路,一旦抵挡不住,他们就从这两道门逃跑。不过或许这两道门外,有他们埋伏的人,在将我们引进城里后,他们再来个三面包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