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16/21页)

宋老生的将士们彻底慌了,手忙脚乱,在混乱中还听到了宋老生被活捉的消息。他们的首领都被活捉了,他们还挣扎什么?逃吧!束手就擒吧!

正门被攻破了,李渊和李世民率军两面夹击,霍邑就这么被李渊父子攻占了。那急追李建成的隋军知道中计,急忙回城,不料又被从东门出来的李世民和反回来追他的李建成来了个两面包抄。

看着越来越近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宋老生只能哀叹:“看来,今天命将休矣!”

李世民没有留他这条命,只向长孙顺德使了个眼色,长孙顺德便挥刀砍去,随着一道寒光闪过,宋老生一命呜呼。

霍邑之战为李渊父子成功攻入长安打开了一条通道,而这场霍邑之战,从策划到进攻,李世民功劳最大,这场仗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胆大心细,心思缜密,也让他在和李建成的较量中,拔得头筹。

第十七节 李世民拜访房玄龄

(9)

攻下一座城就开仓放粮,这是李渊父子收买人心,一石二鸟的做法,也确实取得了成效。霍邑的百姓在得到这样的实惠后,举家欢庆,走上街头拥护李渊父子,拥护的实际做法就是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们。

李渊为了表达对这些投奔者的赏识,见到有才华者就封官,这也是他的一个策略,让那些有如“千里马遇到伯乐”般的人,忠心为他效力。在这点上,李世民显然又比哥哥李建成有心计,他自告奋勇安排这些有志之士,遇到自己需要的,就揽在自己麾下,自己不需要的再分配给哥哥,不几日便笼络无数人才,于志宁和颜师古就是李世民这样在霍邑得到的。

于志宁和颜师古的到来,不久又为李世民带来了房玄龄,那个对他获得天下,以及贞观之治有重大贡献的人。

霍邑之役的胜利,李渊父子获益不少,可虽然打开了突破隋军防线的一道口子,却又要面临两个选择,是打据守河东的屈突通呢,还是直取长安?原本,李渊并没有想去打屈突通,只要不挡他前往长安的路,他可以暂时忽视,不去管。可霍邑的大胜,让他信心大增,又得了不少兵马,便又想着改变原计划了。

如果打屈突通能像拿下霍邑一样顺利,还能让兵力增强,不是更好吗?这是李建成和裴寂为代表的人的想法,李渊当然认同,他还觉得,即使他有心想放过屈突通,屈突通会不会不放过自己?到时候说不定从后面进攻,与长安的隋军联合起来,把他包围或两面夹击,那绕过屈突通就无疑成了放虎归山了。

可去打屈突通李世民又不同意,他觉得趁着现在士气大振,重要的是一鼓作气直取长安。如果去打屈突通,能顺利地攻下确实不错,可如果不顺利呢?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这不仅让自己兵力损失,而且还会给隋军援军到达提供了时间。

“既然他没有挡我们直取长安的路,我们何必绕到他那里去打他呢?浪费时间!”李世民说。

李渊犹豫了,谁的说法都有道理。选择困难症又犯了,怎么办?

“既然无法做出决定,倒不如兵分两路,一路直驱长安,另一路去打屈突通好了。”刘文静来了个取中的方法。

思虑再三,李渊决定借助刘文静的思路,把一切可能的危险都考虑到。他不仅兵分两路,且兵分三路:李建成、刘文静率数万大军守潼关,不是攻打,而是防备屈突通、瓦岗军和王世充;李世民和刘弘基率数万大军从渭北往西向长安进发,在途中与黄石寨的李秀英汇合;李渊自己则率数万大军居中逐步营盘,向长安进发,最终对长安形成包围圈。

这是两者兼而顾之的策略,李渊压根不会想到,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霍邑之战有了稍微差距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为他们以后的争夺太子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分道,成了两个人战功的分水岭,不知李渊要是早知道他的这个决定会造成之后的兄弟相残,还会不会这么安排?

李建成守潼关,任务看似很重,却重守不重攻,若屈突通、瓦岗军、王世充不主动进攻,他是可以不予理睬的,而恰恰那时,不管是屈突通还是瓦岗军,抑或是王世充,都无力或无意西进,这让李建成所率的军队没有了用武之地,也错失了发展实力,网罗人才,扩大影响的机会,致使他们最后到达长安,屯兵长乐宫时,人数竟然和当初从霍邑分路时差不多,队伍并没扩大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