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13/21页)

为有可能出现的状况而改变策划了很久的计划,值得吗?

李世民看出了父亲内心的动摇,知道他只是在犹豫,在左右为难,也便知道父亲瞻前顾后的毛病又犯了,于是趁热打铁,继续道:“父亲!箭已射出,岂有收回来的道理?再说了,我们既然决定起兵,就是把一切的后果都想到了,把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思量过了。怎么能为这点雨而改变策划很久的计划而后撤呢?我们为此次起兵,研究了那么长时间,不管是刘武周、隋军,还是突厥,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我们不都预想过吗?没想到的只是这场雨而已。可这场雨,真就有那么大的能耐,能让我们改变全盘计划吗?父亲啊!雨总会有停的时候,雨中行军,雨中作战,我们并非没有经历过,随便改变作战计划,是军事上的大忌啊!父亲!您一定要三思啊!”

李世民先是称呼父亲为大将军,分析局势,然后又称呼其父亲,以情感动……不管站在什么角度,他都分析得条理清楚,说得真切动人。

李渊心里五味杂陈,看着面前的儿子。

泪水、雨水混杂在一起,将李世民那张英俊的脸冲刷得变了模样,李渊眼神模糊起来。

“大将军!大都督所言即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长孙顺德也在旁边也说。

李渊抬头看了看天,握了握拳头,然后又是长叹一声,冲李世民和长孙顺德说:“你们都起来吧!”

“父亲不改变决定,孩子就长跪不起!”李世民倔强地说。他想好了,一定要让父亲改变决定,决不妥协。

李渊沉默着。

“若父亲不答应,孩儿就永不起来!”李世民又说,“一直跪到父亲答应为止!”

“若大将军不答应,末将就陪着大都督长跪不起!”长孙顺德也瓮声瓮气道。

李渊无法再沉默,再次长叹一声后才说:“好了!起来吧!那就再看看情况!”

李渊说完,不再看儿子,回到了军帐,李世民和长孙顺德这才在护卫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由于跪的时间过长,李世民的腿有些麻木了,刚站起便一个趔趄,幸好旁边的长孙顺德及时将他扶住。

虽然父亲答应暂时不后撤,再看看情况,可李世民怕他又变卦,不放心,还是跟着父亲进了军帐,继续劝说。

“父亲!小时候孩儿曾听父亲教诲,说打仗打的是什么?是精气神!如今大家都卯着一股劲儿,想去打长安呢。您这一下令后撤,大家的精气神全没有了,再说,我们后撤,也给了隋军机会呀,我们原本就是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的,所以趁皇上在江都我们行动。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太原,那可就给了皇上回京城的机会啊!”

李世民的这几句话,让李渊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他怎么忘了这一层了?自己这次起兵,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皇上不在长安,自己这么一后撤,给了皇上回长安的时间,那护驾的禁卫军也回来了,长安城就更难攻了。看来,自己不仅不能后撤,还要快速前进才行。

“这么说,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李渊像是在对李世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对!我们拔营起军,不是回撤,是前进,而且要快速前进,我们可以冒雨去打那宋老生!打下了宋老生,在那里休整几天也行,在那里休整,总好过在这山郊野外野营好。”李世民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说。

李世民头发上的泥水流了下来,流到了眼睛、鼻子,嘴里,他需要不停去抹才能睁眼,呼吸,张嘴。

“这么说,打宋老生你有想法了?”李渊再次吃了一惊。

李世民郑重地点了点头。李渊深深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似乎把攻长安一路上的每步计划都制定好了,而每个计划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李渊深吸一口气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就听你的!现在你让左军停下来,再把大郎叫来,我们再仔细商量一下,听听你的打宋老生计划!”

这是一场历史上重要的“劝谏”,如果不是李世民的雨中跪求,李渊的这次起兵会不会中途夭折还真不好说。即使不会中途夭折,一定也不会这么顺利。李世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在打时间差,可如果这个时间差不存在了,历史又将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