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2/13页)

[35]《清代徵献类编》,上,巡抚年表,卷4,页1a—4a。

[36]同上,上,总督年表,卷3,页7a—9a。

[37]文敬(音):《来自中国内部的危机》,第95, 96页;立德夫人:《李鸿章的生平和年代》,第92—93页;萨金特:《中国的慈禧太后》,第106—107页;华蕾:《末代皇后》,第137页。

[38]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Ⅱ,第280页;濮兰德和白克浩司:《慈禧外纪》,第123页。

[39]《李集·函稿》,卷14,页37,38,同治皇死于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40]《李集·函稿》,卷15,页2a。

[41]同上,卷14,页38b,卷15,页2a—3b,8b。

[42]徐中约前引书,第205页。

[43]阿灵敦前引书,第25页。

[44]徐中约前引书,第205—206页;易芬逸:《中国官吏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第278—280, 197页。

[45]著者误为淳亲王,今一律改过。——译者

[46]恒慕义前引书,Ⅰ,第380页;萨金特前引书,第111页。

[47]宓吉:《李鸿章》,载《19世纪》,Ⅺ,第239页。

[48]恒慕义前引书,Ⅰ,第384页;宓吉:《阿礼国传》,Ⅱ,第314, 316页;罗林森前引书,第579页;威尔逊前引书,第315页。

[49] 《清代徵献类编》,上,总督年表,卷3,页9a—11b。

[50]同上,上,巡抚年表,卷4,页4a—10b。

[51]罗林森前引书,第402—403, 270—273页;费维恺前引书,第13页;《李集·函稿》卷15,页17a。

[52]立德夫人前引书,第145, 148—149页。

[53]费维恺前引书,第64—65页;司百读前引书,第318页;《李集·奏稿》,卷17,页14a;卷24,页a6;卷42,页47a。

[54]《李集·奏稿》,卷17,4a—15b,5a;司百读前引书,第315—317页;罗林森前引书,第322—323, 353—354页。

[55]《李集·奏稿》,卷71,页36b;卷58,页5a;卷24,页6a。

[56]《李集·奏稿》,卷24,页6a—7a。

[57]同上,卷33,页19a—20a;罗林森前引书,第379页。

[58]误,应为“西班牙”。清代史料中,多把西班牙称作“日斯巴尼亚”,系西班牙文Espan-a的音译,简称“日”,故著者将其与“日本”相混。——译者

[59]《李集·奏稿》,卷59,页31a—b,卷42,页47a。

[60]同上,卷78,页57a;《大清缙绅全书》,1888—1891,卷2,页14b。

[61]《大清缙绅全书》,1891—1895,卷2,页14a。

[62]《李集·奏稿》,卷24,页6a。

[63]《李集·奏稿》,卷17,页14a;卷24,页6a;卷33,页19a;卷58,页5a;卷59,页31a;卷78,页57a—b。

[64]房联喆:《周馥》;《清史》卷6,页4970—4971;《大清缙绅全书》,1870—1874,1884—1895,卷2,页14b,7a。

[65]《大清缙绅全书》,1872,卷2,页7a;《李集·奏稿》,卷7,页35a—b。

[66]《李集·奏稿》,卷23,页5a—6a。

[67]同上,卷72,页39a—b;《大清缙绅全书》,1884,卷2,页7a。

[68]《大清缙绅全书》,1889—1895,卷2,页7a。

[69]同上,1870—1877,卷2,页7a。

[70]《李集·奏稿》,卷36,页20a—b;《大清缙绅全书》,1885,卷2,页7a。直隶总督辖察蒙民政,通过口北道行使其管辖权,任此职者为奎斌。见布鲁纳特等前引书,第893页。

[71]《李集·奏稿》,卷25,页1a—2b,卷23,页19a—20a;卷68,页37a—38a;《李集·遗集》,卷3,页17b;《大清缙绅全书》,1870—1877,卷2,页14b。

[72]《大清缙绅全书》,1886—1892,卷2,页14b;恒慕义前引书,Ⅱ,第951页;《北华捷报》,1906年12月7日,第550页。

[73]《李集·奏稿》,卷20,页41a,卷21,页45a—46a;卷23,页5b;卷42,页1a—2b。

[74]宓吉:《阿礼国传》,Ⅱ,第400页。

[75]罗林森前引书,第270—272页。

[76]不确,应为会办南洋大臣,时丁日昌已退休,并未赴任。——译者

[77]罗林森前引书,第272页。

[78]同上,第579页;李剑农前引书,第125页。

[79]罗林森前引书,第273页。

[80]李剑农前引书,第124页。

[81]罗林森前引书,第585—586、587页。

[82]威尔逊前引书,第165页;罗林森前引书,第244页注91;鲍尔吉:《马格里爵士传》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