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1/13页)
[1]宓吉:《阿礼国传》,Ⅱ,第386页;罗林森前引书,第267页。
[2]徐中约前引书,第203—204页。(《李集·函稿》,卷16,页30b)
[3]《李集·函稿》,卷14,页26a。
[4]同上,卷19,页13b。
[5]同上,卷12,页14b。
[6]《李集·函稿》,卷15,页23a。
[7]同上,卷14,页23b。
[8]同上,卷12,页3b。
[9]同上,卷13,页9a。
[10]同上,卷13,页13a。
[11]《李集·函稿》,卷12,页3a—b。
[12]张德昌:《李鸿章之维新运动》,载《清华周刊》,ⅩⅩⅩⅤ,第2期,第110—111页。
[13]宓吉:《阿礼国传》,Ⅱ,第391—392页。
[14]季南:《英国对华外交》,第64页。
[15]庆丕:《大中国海关》,第51—52页。李鸿章这段话,是1880年戈登于天津拜访过李鸿章之后在烟台告诉庆丕的。
[16]吴卫平:《淮军的崛起》,载《中国论文集》,第14集,第32—33页;司百读:《李鸿章与淮军》,第50—51页;《李遗·遗集》,卷4,页3a;黄云:《续修庐州府志》,卷96,页1a—2a。李鸿章最初的五营淮军是以其各自首领的名字命名的。“树字营”由张树声和其弟张树珊统率,张氏兄弟为合肥人,自1853年,就率领团练与太平军作战。“鼎字营”由潘鼎新统率,他是庐江人,地属庐州府,1849年的举人。其父原为团练首领,阵亡,潘鼎新发誓报仇,遂于1857年投军。吴长庆,亦庐江人,统率“庆字营”。吴长庆之父于1854年创办了一支团练,因功赏一世袭衔,吴长庆袭之。1855年,受皖抚福济之命统率安徽舒城和庐州所有团练,“盛字营”先由周盛波统率,后由其弟周盛传统率。周氏兄弟是合肥人,1853年即已创办了一支团练。五营首领中年龄最小、后来名声也最大的是刘铭传,他统率的是“铭字营”,也是合肥人,刘铭传曾是盐枭首领,据说18岁时就曾害过至少一条人命。太平军进军庐州时,他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练,可能是由他原来带领的盐枭组成的。据说他曾在李鸿章之父李文安的直接指挥下作战。
[17]司百读前引书,第69页;韦息予前引书,第18页;黑尔前引书,第242页;威尔逊前引书,第229—230页。曾国藩委派安徽人、1861年投诚的原太平军部将程学启带1000人,湖南人郭松林带湘军“松字军”4000人,帮助训练和组织李鸿章所募之勇,将其陶铸为著名的淮军,总数共约8000人。
[18]吴卫平前引书,第37—38页。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淮军经由下述途径得到扩大:从两淮地区续行募勇,选募上海地区被遣散的驻防军,从江苏淮扬地区募勇,收编降兵,并收编了被遣散的常胜军的一支炮队。到1863年6月,淮军已增至4万人,到1864年11月达其顶峰,共约6万人或7万人。除陆营外,还有李朝斌和黄翼升的水营,也是淮军总数中的一部分。
[19]司百读前引书,第68页。
[20] 《李集·函稿》,卷18,页51a,51b—52a。
[21]《李集·函稿》,卷8,页56a。
[22]罗尔纲前引文,第249页:李剑农前引书,第141页;鲍威尔前引书,第36页。
[23]罗林森前引书,第267—268页;《李集·奏稿》,卷16,页20。
[24]路德威格前引书,第187页,罗林森前引书,第265页。
[25]罗林森前引书,第269, 420页;司百读前引书,第428—429, 365—366页;罗尔纲前引文,第249页;鲍威尔前引书,第36页。
[26]1870年8月,马新贻在南京被张汶祥刺杀身亡,为晚清一大案。——译者
[27]蒋湘泽前引书,第115页,注209。
[28]《清史列传》卷59,页24a—25a;《清代徵献类编》,上,总督年表,卷3,页8a—10a。
[29]同上,上,巡抚年表,卷4,页2a;房北楹、杜联喆前引书,第180页;《李集·函稿》,卷1,页23a。
[30]《清史列传》,卷55,页22a;《清代徵献类编》,上,巡抚年表,卷4,页2a—b。
[31]《清代徵献类编》,上,巡抚年表,卷4,页3b。
[32]《李集·函稿》,卷2,页4a—b;同上,上,巡抚年表,卷4,页1b—2a。
[33]《清史列传》,卷56,页5b。
[34]《清代徽献类编》,上,巡抚年表,卷4,页1a—4a;恒慕义前引书,Ⅰ,第5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