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第9/12页)
词是本色白描,弥见情真景真。词牌用的临江仙,这座古寺确实造在淮水之滨,不过这个“仙”绝不是受尽人间烟火供养,祥云缭绕的神霄帝君,而是一个吁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遭受劫难的散仙,词的内容当然是凄苦的: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这里要加上一条注脚,被愁牵住的心上之虑,当然是在京华的师师,而非其他。但师师并未捎信给他,实际上他是无书可回,而他的这封回书也永远寄不到“伊行”了。
太上皇很不喜欢周邦彦之为人,但填词却受到他的影响。周邦彦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太上皇这时心里想的就是他们梦魂相通,他这里一纸飞去,她那边已飞舸而来,二人就在淮甸,就在这间古老的僧寮中霎时厮见。这对别人又有何妨?
但他等不到那样的一次欢会。
四月初,太上皇回銮,枢密使李纲远赴南京迎銮。太上皇意有不足,退回不进。李纲弥缝于父子之间,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父子会。那一天,太上皇进入宋门,渊圣已在城门口跪迎銮驾,把太上皇一直送进龙德宫。太上皇头戴一顶白玉并桃冠,身穿销金红道袍,两者都是道教的装束,虽然穿着不伦不类,却符合他道君皇帝的身份,同时表明他今后一意修道,不再干预政治,使渊圣放下心来。
不过真要做到一心修道,不问政治、不问外务又是谈何容易。
第一,他一再派老内监黄经臣去找李师师,得到的回音是师师已经搬家,镇安坊人去楼空,连李姥也不知飘零到哪里。看来师师是有意躲避他,不让他踪迹到她的行藏,黄经臣到处寻找,都得不到线索,真是“踏遍京华三十里,不知何处隐师师”,他与师师的最后联系中断了,这使他惆怅不止。
第二,在他回銮前后的几个月中,朝野响起一片声讨六贼声。言官们弹章不绝,大官小官都要在这个问题上表态。打落水狗的人到处都有,既然皇帝已经下召,本来应为至尊讳的一些话现在已无所顾忌了,后来越说越凶,似乎祸国殃民的根子就在他身上,简直使他无地自容。仁孝的皇帝竭力安慰他,一再表示要处分几个言辞过于激烈的言官,并且频繁地前来龙德宫朝谒,努力不使自己成为唐肃宗之续。那唐肃宗趁父亲玄宗皇帝避兵入蜀的机会自立于灵武,硬挜一个太上皇给玄宗,后来内慑于艳妻张皇后,外迫于权阉李辅国,拒绝朝见玄宗,两宫间造成不可弥补的嫌隙,玄宗最后是否得到善终,还是半夜三更被人割断脖子,剔去喉骨,迄今还是一宗历史上的疑案。渊圣的表态固然使太上皇满意,但在具体行政措施中,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几个月间,蔡京、蔡攸、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等先后被流放或明正典刑,还割下头颅,装在水银瓶子中号令示众。殃及池鱼,连带谋国谋敌、仍有劳荩的赵良嗣也被处了死刑。朝廷明旨公布他们的罪名,都隐隐约约地点到太上皇,不为他留些余地。每次行遣发放,他都像同案犯一样要心惊肉跳好一阵子,日子很不好过。
谴责还及于他的亲信内侍,除了手长脚长的张迪,已经跳入龙门去服侍渊圣外,陈思恭、萧道等十名与政治无关的贴身内侍都被撵出龙德宫,还奉严旨,以上诸人并行贬黜,不许入宫门,敢留者斩。
以后太上皇个人生活也受到限制。他每每写张字条,自称老夫,称渊圣为陛下,要求支付若干两白银,若干缗大钱颁赐左右。渊圣答应得爽气,当场现钱相付,但受赐者一出龙德宫大门,宫门令就已知道,立刻派人来搜腰包,连赏赐带自己的囊储一律缴出来充公。几次下来,没有人再敢接受他的赏赐,免得做一笔连本带利一起蚀光的赔钱生意。
宫门的防卫加紧,臣僚未奉旨意,不得随意入谒,后来又扩大了范围,除规定的节日外,皇子帝姬也不得入宫。他自己偶然想出宫走走,宫门令也会想出种种理由阻拦。他的会客权、微行权都被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