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第7/12页)

郎官回到小幕次,略述情况,不料宰相何暗示他: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好像他们真的还处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仙境中,其乐融融,其乐陶陶。及至那郎官回到东京复命后,要求见皇后密奏。王时雍、徐秉哲问明原委,严厉警告他不得妄言,如有一语妄传,唯你是问。

这个郎官天良未泯,他虽没有机会面告皇后,却在亲友同僚之间,一五一十地把渊圣的苦况都照实说了,戳穿了那道假圣旨中的鬼话,这才使东京人明白了事实的真相。

4

一天,小内监刘当时飞奔而来,兴冲冲地奏禀了一个大喜讯:随行诸臣得知渊圣咳嗽中寒,十分着急,李若水与金方的监视官力争,后者同意诸臣今日晚晌到“大幕次”来起居渊圣。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渊圣乍然色喜,好容易盼到晚晌,君臣见面后,不禁悲喜交集,其中有几个哭出声音来,渊圣自己也挥泪不止。在这种时候,人们很容易用哭声的高低、哭泣时间的久暂来判断别人对他感情的厚薄。渊圣也未能免此,他匆匆一眼,看见哭得最伤心的是汪藻、孙觌、吴幵三人。曹辅随班行止,他起哭、大哭、戛然而止哭都好像有人在旁赞礼一样。李若水干哭了几声,哭得响,止得也快。只有何鹤立鸡群,一声不哭。他是首相,岂肯随众沉浮。

郓王没有看到,渊圣早知道他另住别处,不与诸臣在一起,司马朴也没有看到,他原来沉浮郎署,并非文学侍从之官,渊圣对他的印象不深。令人奇怪的是莫俦也没有看见,他是翰林学士,多与朝廷接触,这一年多来异常活跃,是出头露面的人物,今日为何没有出来?渊圣悄悄地问了刘当时。刘当时悄悄回答:“司马朴由二太子指名要索,已送到刘家寺金营中。莫俦么……”刘当时把眼睛瞟着吴幵,渊圣会意就不再问了。刘当时再悄悄地说:“今日门外金人环立,他们大都听得懂汉语,大家说话要小心点儿。”

这一句话说明真相,怪不得哭过一阵以后,大家都保持沉默,显然是顾虑很重。何不愧为群臣中的领袖人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点子,说道:“圣情不悦,群臣当有以娱侍官家,臣请官家赐题赐韵,诸臣赋诗遣兴。”

渊圣同意这个建议,当即指定何作《即事诗》,限定要用三百字,不限韵。

自命为李杜韩白再世的何却不比在金殿上赐烛应试,夺得魁元而归。他搜索枯肠,拈断了几根髯须,竟然一句未曾想出,只好老着面皮打退堂鼓,说:“车驾未有还期,臣等忧懑无聊,而三百字非立谈可办,容臣退思,以俟他日。”

赋诗三百字,渊圣无非是考验考验这个状元公,见他认输,就收回成命,改命词臣孙觌、汪藻二人以“回”“归”二字为韵,各赋一律。

“回”“归”二字为韵,官家的含义何在,不言可喻。孙、汪二人真是当行专家,一题在手,口中微吟,心神俱化,已经忘却了身外的恐惧、祸患。不多时,二人的诗都已有了。

孙觌的警句是“时”字一韵:“噬脐有愧平燕日,尝胆无忘在莒时。”

汪藻不甘落后,也在这个“时”韵上用功夫,他的二句是:“虏帐梦回惊日处,都城心切望云时。”

文人习气,大家读了,少不得要说些切时切题、钦佩拜服的话。只有渊圣圣容惨然不乐,他反复诵哦了几遍,忽然搜肠刮肺地咳嗽起来,一时面红耳赤,青筋绽露,停不下来。

群臣这才想到,今天来的目的并非赋诗遣兴,而是起居圣躬,问病道安。讲究实际的曹辅忽然从衣兜里取出一盒丸药,奏禀道:“臣素有河鱼之疾,随身带有理气润肺止咳丸,素著神效。顷知圣躬违和,特以奉献,官家服了,必有奇效。”

渊圣收下了,这时忽听到李若水在门外与番子们大声争吵的声音,似乎还有动武之势。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不久李若水高高兴兴地回进房来,后面跟着一名小番,手里捧了两条毡毯,这是李若水向主管的金人争取得来的,铺在土炕上作为垫被。这样渊圣就有四条毯子可用,得益匪浅。接着李若水又解下自己身上的毛衣,披到渊圣身上。群臣也纷纷解下衣服来,渊圣急忙把他们止住,说道:“朕有此毛衣已足,此地苦寒,诸卿自己服御要紧,时已深夜,朕要安息了,诸卿回去,他日再图良会。”说着就把他们麾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