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4/42页)
芝加哥某商业大楼里安装了协助乘坐轮椅人士上楼梯的设施。
香港的公共汽车也装备了方便轮椅人士上下车的活动踏板。
从前,因为医疗条件不好、社会福利条件不好,残疾人、智障者的寿命有限,所以社会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各种有生理和心理障碍的人都能够和健康人一起生活下去,社会、市场的需求大了,因此“全设计”才在最近这些年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上来了。有些产业、事业开始大规模地引入“全设计”概念,特别是公共交通行业,是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领先的。但是也还有不少行业,还做得不够。
“全设计”指什么?
“全设计”是每日生活的设计内容,包括我们身边的所有事物的设计在内。比如在电脑软件中的“undo”指令就是“全设计”的一个典型例子。又如,光盘一面印刷上强烈的深色,用色彩对比设计,并且是带有黑调子的深色对比,使视力不好的人也能容易辨认光盘的正反,而采用黑色调子,更能帮助色盲人士辨认。类似的“全设计”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多用拉出式的柜子、少用推入式的设计;厨房的柜台设计成几个不同高低的面,方便不同身高的人使用;公共汽车的底盘设计得比较低,工作区柜台通道的门设计成可开合的,方便轮椅进出;等等。
“全设计”有一些基本原则,是由一批专家,包括建筑师、产品设计师、工程师、环境设计师、研究人员一起设立的,他们称这些原则是一个“指南”(guide),主要针对环境、产品和传达设计,基本要求如下:
①平等使用(Equitable use),设计给所有的人用的,如果某些人用这个设计不方便,就违反了平等使用的原则了;
②弹性使用(Flexibility in use);
③简单性和直觉性的设计(Simple and intuitive);
④感觉清晰的信息(Perceptible information);
⑤对错误的承受度(Tolerance for error);
⑥少用力(Low physical effort);
⑦尺寸和空间要适合使用(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
这七条原则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周围,就会发现好多“全设计”的应用例子。
比如:马路上隆起的小坡,上面有鲜明的黄色条纹,强迫汽车减速;供残障人士轮椅进出使用的没有阶梯的坡道和入口设计;所有公共入口设计都比较宽大,公共走廊也比较宽大;公共设施的进出口把手全部采用横杠,不用旋钮式的把手;电器开关用宽大的片状设计,而不用小小的按钮;遥控器不同功能的按钮可以根据触摸而区分,要有对比性的控制设计;在照明功能区(task lighting)使用明亮、合适的照明光线(对比气氛照明而言);视听器材外接口有明确的视觉符号显示;使用意义明确的符号标志,同时要有文字说明,符号和文字两者并存使用;为了降低对声音的依赖,标志应该线条清晰;音响遥控必须有明确的音量控制;速度遥控上有明确的速度控制;与语言有关的遥控器上有语言选择;游泳池必须设计有下水的缓坡(ramp access);电视系统上必须有菜单和功能指示;等等。
“全设计”起初是发达国家在公共设施、产品设计上制定出来的一些标准,后来更进一步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形成了规范。最近,一些东亚国家也开始制定自己“全设计”的规范、标准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2003年10月,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在北京达成协议,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协调公共环境、内容广泛的大量产品和视觉识别标志的“全设计”的标准化。2004年这个委员会推出了“全设计”标准。基本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公共设施的标准、导识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二方面是家庭用品、包装、容器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的标准,基本是按照日本提出的标准制定的。中国当时能够这么迅速地接受和推进“全设计”的公共标志观念,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有密切的关系。其他比较常见应用“全设计”观念的标准,有欧洲电器标准(the European Committee for Electro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的各种标准(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电器委员会的标准(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