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9/47页)

正因为现代工业产品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人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工业设计师不得不大量研究工程学、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产品符号学(或称产品语意学:Products Semantics)、消费心理学和购买行为科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也不断发展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特别是与工程技术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这些新的边缘学科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它们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设计,对于确定设计的目的性,对于为消费者提供实用、安全、方便、美观的产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学科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具体设计中的悲剧性差错,对于企业、社会、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设计在整个的市场组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个四步方式表现了设计的引导性地位。大型的产品,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等,都需要一大批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的紧密合作。设计分工日益精细是现代设计的一个趋向,现在已经很少有哪一个设计师能够一个人独自完成一件大型产品的全部设计工作。集团设计是现代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企业发展迅速,为了在国际竞争上压倒对手,它们都非常注重生产上的品质管理、企业管理、市场促销和设计的提高。这是战后设计之所以日益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哈维兰彗星型客机。

芬兰设计师奥拉夫·巴克斯托姆在1967年为芬兰企业菲斯卡设计的剪刀。

工业设计在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它的科学性发展,特别体现在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上。例子之一是捷克斯洛伐克尼杰利工业艺术学校(Zdenek Nejedly School of Industrial Art)的雕塑家和教员兹德涅克·科瓦尔(Zdenek Kovar, 1917—2004)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应用于工具的手柄设计上。他在1952年设计出新型的剪刀把柄引人注目,立即引起大量模仿,如芬兰的奥拉夫·巴克斯托姆(Olaf Backstrom, 1922— )为芬兰企业菲斯卡(Fiskar)在1967年设计的剪刀,把柄的设计就明显受其影响。

工业设计到底应该是完全理性化的、逻辑化的、科学技术化的学科,还是兼而具有科学技术特点,同时兼顾艺术特征的综合学科呢?虽然早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约翰·拉斯金已经提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个提法又为比利时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重申。但是,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技术,以哪个为中心,依然一直是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战后,这个问题仍一直受到企业界、设计教育界、设计理论界的反复论证和研究。

战后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逐步形成几个重点:第一个是联邦德国,德国的高度理性化设计以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Braun)的结合为中心,理性主义延伸到荷兰这些低地国家;第二个是意大利,突出设计师个性化设计方向,主要集中在米兰,个性化延伸到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第三个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北欧理性主义和有机形式、自然材料的结合,以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的家具、灯具、餐具、纺织品和家用电器最为突出。日本设计从战后的追随西方很快地进步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汽车、家用电器、办公用品、照相机和视听设备、手工艺品等方面的设计都有重要突破。战后的30年中,这4个设计中心和庞大的美国设计相辅相成,构成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力。

三、工业设计在联邦德国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被分成两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联邦德国,即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即东德)。联邦德国的设计在战后有了很大的发展。1953年联邦德国一批设计教育家在乌尔姆市(Ulm)成立了德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the Ulm Institute of Design,德文为the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 in Ulm,简称HFG),通过学院进行理性主义设计教育,培养出新一代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对于促进德国总体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该校得到斯图加特市政府的支持,从1950年代到1968年关闭为止,迅速完善了设计教育的体系,提出理性设计的原则,与企业联系,发展出系统设计方法,形成了所谓的“乌尔姆哲学”,它的作用犹如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在战前的作用一样,不仅仅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重要中心,同时对世界设计也起到推动作用。正如德国著名灯具公司艾科(Erco Linghting Company)的总经理克劳斯-容根·马克(Claus-Jurgen Maack)所说的那样——今天所有的设计师,包括一些甚至不知道乌尔姆在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这个或者那个方面受到乌尔姆传统的影响。到底是德国传统造就了乌尔姆,还是乌尔姆哲学铸造了德国设计品位,这个问题迄今依然是理论家热议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