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8/47页)
工业设计的这种制度化的进程,在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德国布劳恩公司(Braun)、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日本索尼电器公司(Sony)、美国诺尔家具公司(Knoll)和米勒家具公司(Herman Miller)、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Citreon)等大型企业内发展得比较充分。在这些大企业中,工业设计成为企业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企业形象也成为企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设计师的工作不仅是设计产品,同时兼有形象的树立、对外的视觉联系等重要的内容。
虽然不少国际性的大企业早在1960年代、1970年代就对设计进行了制度化改革,但是工业设计却并非在所有的西方企业中完全地体现和制度化。有一些企业始终认为设计只是一种美化技巧,是美术的一个实用的分支而已。在这些企业中没有专业的设计部门,设计师的地位也不如工程技术人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尚没有工业设计这种职业。即便在设计行业内,也仍然有一些人认为设计即艺术,或者是一种十分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而已,否认设计兼具的科学技术特征。例如意大利设计大师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 1917—2007)就曾经说:“对我来说,设计是讨论生活的方式,是讨论社会、政治、色情、美食,甚至是讨论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而已。对我来说,设计绝对不仅仅是赋予外形,或者或多或少只是给或大或小的工业提供产品的活动。”因此,虽然设计职业化、制度化的过程在1970年代就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开始了,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设计的职业地位,在现代企业中就已经完全确立了。一方面,现代设计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演进,随着企业本身的发展,现代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也会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于现代设计的认识和作用的了解也在发展。因此,依然有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和职业化的过程。
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呢?这一点也是在战后30年内明确起来的。对于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差异,比较多的人趋向认为:工程师解决产品的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业设计师解决的是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业设计师是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四个因素,即产品组合、价格组合、促销组合、销售渠道组合中产品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的使命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技术的、心理的、人体工程学的、市场的各方面因素,通过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尽量完美的服务。
失事的哈维兰彗星型客机残骸,方形窗角出现金属疲劳导致的撕裂痕迹。
根据马斯洛需求级数(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从满足基本的生理要求,到满足心理、文化、自尊等要求,并不单纯是简单的生理要求的满足。如果从人的基本要求来看,应该说起码包括有两个大的层次,即物理层次(或者称为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舒服、适用、安全、方便等都是属于第一个层次范畴的;而美观、大方、时髦、象征性、品位、地位象征性等则是属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在大多数产品需求上,人们都是首先要求物理或者生理需求的满足,然后再要求心理需求的满足。设计师的工作基本是循着这种需求的层次,调动各种因素,来满足这些需求。
正是因为人的需求的复杂性,适应需求的工作——设计也就非常复杂。设计绝不是简单的外形美化过程,设计是一项内容繁杂的活动,又与其他企业部门有关,特别与工程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过程当中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因为消费者不满意而影响销售结果,有时候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后果。如果混淆了两个需求层面的关系,或者不了解其从属性,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严重后果。英国1950年代生产的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客机——哈维兰彗星型客机(de Havilland Comet)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哈维兰彗星是1950年代初期世界上最早和最新式的民航喷气客机。运行初期的表现堪称性能良好,不但速度快,造型也很美观,与旧式的螺旋桨推进客机不同,具有非常新颖的流线型特点。但在设计时,由于片面强调视觉习惯造成的美观原则,没有把飞机窗根据最佳技术功能设计成圆形的,而是按照建筑的窗口设计方式,把飞机的所有窗口设计成方形的。结果,飞机因反复起降时遭遇大气压力的急遽变化,方形的窗口四角产生金属疲劳,最后导致飞机外壳断裂,终于在1953—1954年连续两次在海洋上空飞行时突然全机破裂解体,机毁人亡。 设计时对于工程问题的忽视,以心理需求满足(好看)而取代物理需求的重要性,把需求关系本末倒置,是造成这次巨大惨剧的因素之一。而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需求完全满足的目的,反而造成服务对象——乘客本身的毁灭。这种严重的后果,促使人们对设计的方法、目的、程序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