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10/47页)
(一)乌尔姆设计学院
马克斯·比尔设计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校舍。
二战后,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体系成形的模式是首先在教学机构中确立了这门学科的地位,然后在企业中执行,乌尔姆-布劳恩模式最为典型。战后,联邦德国的设计家、建筑家开始重振自己的设计事业和设计教育事业,这种振作的推动力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德国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的设计教育来提高德国产品设计水平,为振兴德国战后凋敝的国民经济服务,使德国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新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他们感到源自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战后在美国已经背离了初衷,出现了向商业主义、实用主义的转化。因此,联邦德国设计界的一些精英分子希望能够重新建立包豪斯式的试验中心,通过设计这样一门严肃、认真的、关系到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学科,培养下一代的设计师,从而达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联邦德国物质文明总体水准的目的。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战后联邦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The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 in Ulm)的成立。这所学校的建立,是联邦德国在设计教育上最重大的探索。学院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力图找到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促进设计文化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在许多问题上,乌尔姆设计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中一个很大的要点,就是将设计视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出现的简单、赤裸裸的商业主义发展倾向,严肃地提出设计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外形;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表现。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重要贡献,一是确定了工业设计的理性、技术型方向;二是奠定了一个适应发展大方向的教学体制来实施设计教育;三是通过和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的密切合作把系统设计概念贯穿到设计实践上;四是影响了整个德国,以及低地国家的工业产品设计。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首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第二任校长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homas Maldonado, 1922— ),乌尔姆学院产品设计系负责人、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顾问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 1920—1965)以及布劳恩公 司的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等人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新理性主义思想影响了德国、西欧整整一代设计师,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力量。除西欧之外,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把学院研究和企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分子的观念变成产品现实,对于设计的观念化、对于设计研究、对于理性化的设计风格的提倡,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联邦德国的工业设计体系化始于电器生产企业和学院的合作。
乌尔姆设计学院建立于1953年,地点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Ulm, Baden-Württemberg)。学院最初由斯绍尔兄妹基金会(The Brother-and-Sister Scholl Foundation)发起,该基金会是德国记者、作家英格·艾舍-舒尔为了纪念她的兄妹索菲亚和汉斯而成立的。索菲亚和汉斯是反法西斯组织“白玫瑰”的成员,1943年被纳粹分子杀害。
早在1946年,英格·艾舍-舒尔就着手与德国杰出的平面设计师奥托·艾舍,以及一群年轻知识分子一起,设想建立一座教学和研究机构,以人文科学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和研究内容,以期推动德国社会文化的重建工作。他们联系了包豪斯早期毕业生、瑞士建筑师、重要的平面设计师马克斯·比尔,以及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之一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这一设想,得到了广泛支持,当时美国驻德国高级专员约翰·J.麦克罗伊(John J. McCloy, 1895—1989)曾向他们提供了100万马克的捐款,格罗皮乌斯也协助他们获得一批美国方面提供的资金,他们还获得了联邦德国财政部、欧洲援助计划等单位以及一批企业和私人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