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38/47页)

玛赛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画家和版画家,因此,他的设计往往拥有很丰富的艺术联想的空间。他主张设计和艺术创作上的秩序感,采用几何图形为中心,认为次序是达到视觉感受的最好的方式,而几何图形具有最强烈的次序特点。他这个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立场,表现在他主持的美国集装箱公司的设计计划上,特别是这家公司的出版物上,为公司创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

美国集装箱公司Logo。

约翰·玛赛采用『赫维提卡字体』作为美国集装箱公司的标准通用字体。

斯坦维斯设计的唱片封套——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1938)。

斯坦维斯设计的唱片封套——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

1953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封面。

由于他对美国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贡献,约翰·玛赛于1994年荣获美国平面艺术协会年度大奖(AIGA Medal)。

(2)媒体业、娱乐业、出版业蓬勃发展的需求

二战以后,美国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各阶层的购买能力加强,教育水准提高,消闲时间也增加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随着消费产品的急剧增长,平面媒体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报纸、杂志一向是承载销售广告的最有效的媒介,1950年代以来,这种作用更加加强了。

根据波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新闻系大卫·森姆勒教授(David E. Sumner)在《杂志世纪——1900年以来的美国杂志》(The Magazine Century: American Magazines Since 1900)一书中所做的统计,1940年,美国杂志的月订阅量是9500万份,而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47亿份,到1960年,达到1.9亿份。其中《时代》周刊(Time )、《生活》(Life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 )、《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 )等杂志尤为流行。

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美国研究”专业的埃丽卡·多丝(Erika Doss)博士则在她的著作《〈生活〉杂志面面观》(Looking at Life Magazine )中曾经提及,根据1950年所做的一个13周的调查,10岁以上的美国人有一半左右最少看过一本《生活》杂志。可见当时的杂志对美国民众生活和消费的影响之大。

除了平面媒体之外,电影、电视、演艺、唱片等行业在战后也相当兴盛,都为美国平面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纽约平面设计派”的许多成员都曾为杂志、书籍做过大量设计。1998年,入选美国艺术主管俱乐部名人堂(Art Directors Club Hall of Fame)的阿列克斯·斯坦维斯,更是一位以唱片封套设计成名的平面设计师。

阿列克斯·斯坦维斯(Alexander "Alex" Steinweiss, 1917—2011)是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的设计指导,也是“纽约平面设计派”的重要成员。

斯坦维斯1917年出生在纽约,父亲是一位来自华沙的女鞋设计师,酷爱音乐,并将这份热情传给了年轻的阿列克斯。

从帕森斯设计学院毕业后,阿列克斯·斯坦维斯曾在当时移民到美国的奥地利平面设计大师约瑟夫·宾德(Joseph Binder, 1898—1972)的事务所工作了3年,宾德的平涂色彩、简化人物形象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他有机会直接了解欧洲平面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后来,斯坦维斯受聘于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担任艺术指导。1939年,年仅23岁的他在唱片包装和营销手法上引起了一场革命——过去的唱片,装在一个素色的硬纸板套子里,上面只简单地印着乐曲的名称和作曲家的姓氏。斯坦维斯认为“这简直太单调,太没有吸引力了”,他着手设计了一批唱片封套,借用了法国和德国的海报风格,尝试采用艺术手法去表现音乐之美。他获得了成功——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唱片在采用他设计的新封套之后,销量增长了将近9倍!从此,他首创的艺术化唱片封套就成了随后半个世纪里唱片工业的标准包装。